“北方人減壽說”“影響生殖能力說”“核霧染說”……霧霾頻發的當下,種種未經証實的流言一次次指向民意關切的大氣污染問題。隨之蔓延的,還有公眾的焦慮心態。在大刀闊斧治理大氣污染的同時,如何消除老百姓的“心頭霾”,同樣不容忽視。
正視霧霾治理的長期性
鳳凰網近日一項網絡調查顯示,72.67%的受訪者不能做到理性對待霧霾,感覺預防無門﹔67.3%的受訪者對霧霾感到恐懼和焦慮﹔而高達82.29%的受訪網友表示在霧霾天心情會變得低落。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下人們的某些共同心態。
“公眾的疑慮心態,反映出對得到更多信息的渴望,”環境保護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分析,“關於霧霾的成因和對人體的危害性,畢竟還沒有得出最終確切的科學研究結論,有所猜測很正常,但不必形成社會性焦慮。”
他認為,公眾對霧霾既不要恐懼驚慌,也不能輕視。“對15年以上才可能慢慢見到的效果,老百姓短期內看不到,心裡急,但最終還是要接受並回歸理性。”
“對霧霾治理要有信心,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北京市政府參事曾光認為,“霧霾這種大氣污染現象目前還處在頻發和擴散的階段,如果在十年內能夠抑制其擴散的趨勢,使各地空氣質量達到一個理想標准,就已經很不簡單了。這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
打消疑慮尤需信息公開
“不怕問題嚴重,就怕老百姓心裡沒數!”夏光認為,公眾對霧霾的焦慮,有值得政府反思的地方。“實際上,政府這兩年在治污上非常努力,制訂計劃,大量投入,但這些行動與社會公眾意向的結合還不夠緊密,與老百姓的溝通互動也不夠。”
他認為:“老百姓對一些治霾政策還缺乏切身感受。其實,可以通過論壇或其他交流平台,讓百姓都來發表意見、出主意,設監督舉報的渠道,讓公眾在政策的討論、出台和執行中有實際參與的機會。這也是一個公民社會成長的過程。”
此外,更多的信息公開也同樣重要。“公眾想要知道更多的政策實施細節,比如每個企業的減排數據,都應切實讓大家知道,才能打消人們心中疑慮。”夏光說。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副主任李玉潔認為:“大氣污染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科學問題,但有關知識對於公眾來說,明顯有科學壁壘,非常需要通過科普的方式把權威、准確的知識傳達給大眾,當下明顯還做得很不夠。”
提倡更專業的自我防護
知名評論員鄧海建曾在近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在這個霧霾蔽日越來越司空見慣的年代,公眾對霾的認識,大多還僅僅停留在‘天氣’的地步。”
1月16日,北京市發布霧霾黃色預警,空氣處於“嚴重污染”狀態,然而,當天中午,記者在天壇公園仍看到許多老人和家長帶著孩子前來游玩,其中,戴防護口罩者並不多見。詢問之下,“偶爾出來玩玩沒什麼”“戴了口罩也沒用”“覺得不舒服”是他們大多數的答復。
“當下中國人一直都在空氣質量慢慢惡化的環境裡生活,由無奈到習慣。但是對於一個民族、種群來講,霧霾對人體產生的可能是累積的健康損害,所以一定要加強專業的自我防護。”夏光憂慮地說。
他認為,PM2.5顆粒非常微小,單靠購買口罩來作好防護恐怕是非常困難的。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是開窗透氣,但現在外面空氣不好了。有條件的話可以採用家居的新風系統,用機器交換空氣。
曾光則建議,霧霾嚴重時一定要減少戶外活動,必要時留在室內。他還建議一些學校、企業和機關單位設立環境監測站,購買專業的儀器監測周圍的空氣質量。一些戶外活動的安排,例如學校的體育課、運動會適合安排在什麼時間,是否要在戶外開展,都需要根據環境監測的數據來研究決定。
夏光還指出,作為普通公眾,提倡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同樣也是一種自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