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深閱讀

爸爸去哪兒:走紅的父愛教育

張黎姣  趙翊君

2014年01月21日10:14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把疑問句式作為電視節目的名字是不多見的。《爸爸去哪兒》的核心價值就在於這個問號。”湖南廣播電視台副台長、總編輯張華立推薦《爸爸去哪兒》一書時說。

    去年10月11日,湖南衛視從韓國MBC電視台引進的親子戶外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開播。據悉,在我國全年節目的收視統計中,《爸爸去哪兒》(第10集)以5.3%的收視率和23.22%的收視份額,成為除蛇年春晚以外,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之一。其平均收視份額17.85%位列綜藝節目第一。一時間,“爸爸去哪兒”成為大家的最津津樂道的話題。

    日前,由湖南衛視獨家授權湖南文藝出版社、中南博集天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版發行的《爸爸去哪兒》同名書再受熱捧,短短幾天,其在網上預售就達到兩萬余冊銷量。

    《爸爸去哪兒》一書以15萬字篇幅,記錄了該節目的制作過程及幕后花絮,並詳盡呈現出不同家庭的教育理念。該書責任編輯鄒和杰說:“當前,親子教育類圖書細分明確。一類是給孩子看的童書,另一類是給父母看的親子教育類圖書。《爸爸去哪兒》則是一本既能讓孩子讀到有趣故事、又能讓父母學到育兒理念的‘合家歡’圖書。”

    爸爸為什麼這樣紅

    關於父親教子的問題,魯迅在1919年即寫過一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文章。近一個世紀后,“怎樣做父親”這個問題仍然困擾當今的年輕父母。尤其近年來,對父親這一角色對子女的影響問題的探討並不少——2007年,“中國首例私塾教育案”成為關注焦點,父母因為教育理念不同而爭奪孩子的撫養權,父親堅持的私塾教育方式受質疑。2011年,“中國狼爸”的出現也曾掀起對父親教育模式的大討論。2013年,電視劇《小爸爸》的結局引發網絡熱議,人們對孩子富養、窮養之教育區別展開探討。去年年末,《爸爸去哪兒》節目再次將“父親”這一角色推到聚光燈下。

    《爸爸去哪兒》節目目前已播出12期,在節目中,5位明星還原到爸爸的角色,跟子女赴6個鄉村進行生活體驗。拍攝現場加上監控共有40多個機位、近100個小時的素材才能剪出一期節目。

    作家畢淑敏認為:“《爸爸去哪兒》的走紅正是得益於生動活潑、真實感人的鏡頭。它嘗試回答怎樣做父親的問題,讓人們在微笑和感動的同時陷入思考。”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在解讀該節目走紅的原因時說道:“節目名字如果換成‘媽媽去哪兒’,恐怕就不受關注了。因為,在中國,父親教育缺失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一直存在。這就是該節目受關注的根本原因。”

    畢淑敏說:“現代社會,大家的工作、生活節奏特別快,很多父親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也習慣性地認為照顧孩子是媽媽的事情。人們普遍認為,作為一個男人,就要在外面打拼、掙錢,用比較好的經濟條件回饋孩子,以為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給孩子一個體面的背景,是爸爸的首要工作。”

    “其實作為一個孩子,金錢、地位對他們而言並不是最重要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親人給予的愛,包括父母以身作則所傳遞的價值觀,才是最重要的部分。”畢淑敏認為,魯迅在上個世紀提出的父親教育之問,到今天都沒有解決。

    沒有人天生會做爸爸

    在《爸爸去哪兒》中,每位明星父親都有著不同的性格特點和教育方式。如,“嚴父”演員郭濤、“迷糊父親”導演王岳倫、“慈祥的爸爸”跳水冠軍田亮等,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在《爸爸去哪兒》一書中,這幾位不同類型的父親樣板被深度解讀,他們各自的教育理念也以不同顏色的字體被標注在書中。跟著書中的文字,讀者可以體驗“一個好爸爸是如何煉成的”。

    “沒有人天生會做爸爸”這句話在書中很打眼,它被寫在講述王岳倫父女故事篇章的提示詞中。參與節目之初,王岳倫不擅長帶孩子,不會做飯,不會給女兒梳辮子、穿衣服。但女兒卻從不著急,反之,常以“爸爸永遠是最棒”鼓勵他。通過一段時間的提高,在節目臨近尾聲時,王岳倫照顧女兒時已得心應手。

    “在今天,好父親需要面臨許多新的課題與挑戰。這幾位明星爸爸在事業上各有所成,但在做父親時卻囧態百出。這說明成為好父親需要不斷地學習。”孫雲曉說。

    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好父親?畢淑敏認為,首先,父親需要陪伴孩子成長。這種陪伴未必是要陪孩子玩耍,可以通過電話、寫信、甚至是寫郵件完成。“孩子可以感受到父親對自己的愛和關注,傳達這樣的訊息特別重要。不能隻在乎陪伴孩子的絕對時間值”。其次,畢淑敏強調:“父親要教孩子怎樣做人,不僅要給孩子講道理,而且需要父親在與孩子親密相處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他,這樣,父親的楷模作用才會顯現。”

    冷眼關注“爸爸熱”

    《爸爸去哪兒》一度突破中國電視同類節目收視率,目前,“爸爸去哪兒”效應仍在繼續。如,同款產品銷售火爆。該節目中使用的書包、拉杆箱、玩具,甚至連吃飯用的碗筷,都已成為網絡熱銷產品﹔再如,相同旅游線路的開發。該節目的拍攝地成為不少家庭旅游的線路,旅行社順勢推出與“爸爸去哪兒”相關的主題親子游線路﹔又如,形成了相關文化鏈。即將上映的電影《爸爸去哪兒》呼之欲出,不少出版社將親子類圖書名字冠以“爸爸”二字。

    這一效應最直接的體現即經濟效益。此前,動畫片《熊出沒》的制作公司就關注“創意”、“研發”、“生產”、“銷售”4個環節,形成了一條從創意源頭到末端市場的全產業鏈﹔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創作者在創作喜羊羊形象之初,也考慮到將來開發衍生產品的需要,將角色的線條做得簡單、色彩鮮艷,以符合衍生品制作和推廣的便利性需求。《爸爸去哪兒》的產業鏈效應也如同這兩個成功親子形象一樣,正在搶灘少兒產品市場。

    “爸爸熱”的影響更體現在其引發的社會效應上。學者張頤武認為,《爸爸去哪兒》打到了一些父母的痛處:“更多父母意識到,現在的孩子生活環境太好,承受力弱,應給讓他們有更多鍛煉的機會。”

    張頤武表示,該節目有一個重要提示:“人們往往認為,明星的生活非同一般,然而他們也回歸家庭、注重親子關系,這重申了核心家庭的意義和價值,對社會是一種正面示范。尤其是70后、80后多為獨生子女,以3個人的核心家庭為中心,他們對孩子一直高度關注,因此,不少年輕父親開始有意識地回歸到傳統家庭中。”他分析稱,當下年輕家庭離婚率偏高,尤其是沒有孩子的家庭,這証明核心家庭生活是一種比較穩定的結構,更多父親“回家”將會減少許多社會問題。

    畢淑敏在認同該節目、書籍正面意義的同時,也提出“意見”:“我希望該節目在設計上,不要單純為了收視率而過分強調明星效應。應該讓爸爸們碰到的一些更實在的現實小問題,如,孩子不願意吃飯、貪玩等。該節目對此盡管有所觸及,但還遠遠不夠。”

    隨著《爸爸去哪兒》電視節目的走紅,及其引發了社會對家庭的關注,張頤武也看到未來大眾文化的趨勢:“今后大眾文化娛樂領域會越來越關注日常生活、關注家庭,讓大家享受家庭快樂這樣一種生活化的文化將會崛起。”

分享到:
(責編:劉早(實習)、段欣毅)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