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砂鍋
近年,霧霾天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治理霧霾的“戰爭”已打響。霧霾到底是何方神聖?隻有了解霧霾,才能戰而勝之。請關注——
成因何在?
霧霾天氣是一種大氣污染狀態,霧霾是對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籠統表述,尤其是PM2.5(粒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物)被認為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凶”。霧霾的源頭多種多樣,比如汽車尾氣、工業排放、建筑揚塵、垃圾焚燒,甚至火山噴發等等,霧霾天氣通常是多種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各地區的霧霾天氣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異。
霧霾天氣自古有之,刀耕火種和火山噴發等人類活動或自然現象都可能導致霧霾天氣。不過在人類進入化石燃料時代后,霧霾天氣才真正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身體健康。急劇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導致能源迅猛消耗、人口高度聚集、生態環境破壞,都為霧霾天氣的形成埋下伏筆。
以北京為例,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最新研究顯示,2013年北京PM2.5有6個重要來源,分別是土壤塵、燃煤、生物質燃燒、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工業污染和二次無機氣溶膠。
霧霾的形成既有“源頭”,也有“幫凶”,這就是不利於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一旦污染物在長期處於靜態的氣象條件下積聚,就容易形成霧霾天氣。
目前中國已有25個城市開展了PM2.5的源解析工作。2014年6月底前,最早參與研究的京津冀地區將得到污染源解析的初步結果。到2014年年底,全國三個重點區域——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都要完成PM2.5源解析的初步工作,解析結果將向公眾公布。
危害幾何?
空氣污染會增加人們罹患呼吸系統疾病的風險,其中PM2.5對於人體的危害尤為受人關注。很多國家的衛生部門都呼吁人們在霧霾天氣加強防護意識。
大氣懸浮顆粒物粒徑越小,顆粒物就越容易在呼吸道中沉積下來,而PM2.5,特別是PM0.5,即粒徑小於0.5微米的顆粒物則可以在呼吸管道中暢行一直進入到肺泡中,甚至突破血氣屏障進入心血管系統,引發疾病。老年人群是大氣顆粒物污染相關心血管疾病發病的高危人群。
2013年7月,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環境研究通訊》雜志上報告稱,由人類活動導致的室外空氣污染每年導致200多萬人死亡。這主要是因為大氣中PM2.5等懸浮顆粒物濃度上升,損害人體肺部,導致肺癌以及其他呼吸系統疾病。
如何治理?
上世紀初,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曾頻繁遭到霧霾天氣襲擊。這些國家通過制定嚴格的法律,從污染源頭入手治理,取得了明顯效果。
英國50多年前出台了《清潔空氣法》,規定冬季集中供暖,推廣使用電力和天然氣,並首次劃定“煙塵控制區”,該區域內城鎮禁止直接燒煤。倫敦還關停或遷出了大型的火電廠。持續不斷的努力,最終讓倫敦摘掉了“霧都”的稱號。
美國上世紀中期開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空氣污染控制法律,其中1990年開始實施的《潔淨空氣法》修正案,對機動車尾氣排放標准的規定更加嚴格。
日本的《大氣污染防止法》限制工廠的生產活動和建筑物拆除時產生的煤煙、揮發性有機物以及粉塵的排放,制定汽車尾氣排放限值標准等。
除了通過立法從污染源頭加強治理外,還可借助科技力量監測和預報霧霾。據悉,中國霧霾監測與數值預報模式系統研究已經啟動,該研究以曾獲全球最快之稱的中國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為支撐平台,致力於實現全國、區域、城市聯動的霧霾預報與預警。有專家表示,治理霧霾任重道遠,需多管齊下。
影響多大?
近年來,“越境污染”一詞被屢屢提及,韓國和日本一些媒體將當地出現的污染天氣歸咎於中國,但后來均被自証和中國無關。
日本媒體曾將PM2.5微粒污染與中國聯系在一起,聲稱這些微粒是從中國飄來的。日本氣象廳后來確認,日本關東和東海地區PM2.5濃度一度升高的重要原因是櫻島火山噴發釋放的氣體。此外,日本千葉縣政府也承認,當地一度檢出PM2.5濃度較高是當地氣象條件造成的,認為污染物“從中國飛來的可能性很低”。
針對部分日韓媒體的不實報道,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認為,由於霧霾和沙塵受全球范圍內的天氣系統影響,不能簡單地將日本和韓國遭遇的霧霾或沙塵定義為“中國制造”。
中國環保部監測司副司長朱建平認為,灰霾通常在靜穩天氣條件下產生,如果能擴散得很遠,就不存在灰霾現象了,關於空氣污染遠距離輸送問題,目前沒有明確的結論,但中日韓研究人員一直在合作進行相關研究。
雖然關於中國霧霾漂洋過海到日韓的說法尚無足夠的科學依據,但是同為東亞鄰邦,中日韓在合作治理空氣污染等問題上卻有著共同的利益。在環境問題上,東亞國家應該攜手合作,這已成為共識並正在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