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余火已被基本扑滅,災區的交通、水電、通信全部恢復暢通。”1月12日下午,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縣獨克宗古城火災第二次新聞發布會上,縣長肖徐介紹道。
然而,始建於唐朝、中國保存最好最大的藏族民居群,卻再也無法重生了。242棟房屋被燒毀,335戶群眾受災,這個藏語中美麗的“月亮城”已是一片廢墟。截至記者發稿時,損失總額和受災面積仍未被統計出來。
許多人不禁發問:這場災難,難道不能避免嗎?
這場火早晚也會燒
盡管造成火災的直接原因尚未查明,但一些受災群眾事后認為,這場大火即使這次不燒,早晚也要燒。
來自廣西的董女士在獨克宗古城賣了8年首飾,這次火災把她的店鋪燒了個精光,損失達上百萬元。在前往受災戶登記點的路上,她不斷地唉聲嘆氣,說自己早就覺得獨克宗古城存在火災隱患,只是沒想到會這麼慘。“夏天時,古城裡就經常斷電、短路。冬天香格裡拉那麼冷,家家戶戶都要開空調和電熱毯,用電量更大,超出了負荷。隻要有一根老化的電線蹦出個火花,就有可能一燒燒一片。”
在走訪中,許多受災群眾把“消防栓不出水”歸為注定出現火災的隱患之一。
“消防栓竟然是擺設!”據迪慶消防支隊支隊長陳天昌介紹,2011年前,獨克宗古城並沒有專門的消防設施,2011年州裡下決心投入800萬元,建設了古城的室外消防系統。由於消防設施是后添置的,管道大多裸露在外。獨克宗古城冬季溫度低,夜間會到零下10多攝氏度,消防管道通水會引起水管爆裂,因此平時管道裡沒有水,有事時再從高處放水,但水到達消防栓需要一定的時間。消防官兵展開扑火時,管道裡是有水的,但15分鐘后,高處的消防栓水壓開始不足。
“其實我們之前預防火災的工作也是有亮點的……”面對蜂擁而至的記者,陳天昌猶猶豫豫地吐出半句話,欲言又止。廢墟,讓一切“亮點”都歸零了。
在香格裡拉縣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官方這樣分析這場災難的“導火索”:第一,古城房屋多為土木結構,易燃燒﹔第二,城內通道狹窄,大型消防車無法進入受災核心區﹔第三,當地氣溫較低,致消防設施供水水壓不足。
種種隱患像一副多米諾骨牌,把獨克宗古城引向毀滅。11日凌晨,古城火光沖天,濃煙滾滾,呈現出災難片中才能見到的景象。當地的出租車司機徐師傅回憶:“當時不少人隻穿著內衣褲就尖叫著跑出來了,我免費把他們送到了稍遠處的酒店,來來回回送了好幾趟。”
知道隱患,未必就能防患於未然。就在1月10日召開的雲南省旅游市場秩序整治工作暨全省旅游工作會議上,人們都在談美好的暢想,沒人談如何應對旅游景點的安全隱患。一天后的獨克宗古城大火,把雲南從美好的暢想中拽了回來。
難解的矛盾,難補的損失
1月11日,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楊福泉碰巧來香格裡拉調研,心痛之余,楊福泉認為,獨克宗古城火災給全國的古城都提了個醒。
“在我國,申報‘歷史文化名城’需要滿足很多要求。比如房子間距——中國的古城大多都是木結構,間距極小。如果你打破這種建筑傳統,可能看起來就不那麼原汁原味,不符合申報要求﹔可如果你繼續這種傳統,房子容易成片燃燒,消防車也不好進去。”
此外,古城的規劃也是楊福泉心中的一根刺。聽說迪慶消防官兵在滅火時難覓水源,楊福泉很無奈:“我們的古城建設缺乏嚴密的論証和規劃。木結構的古城,不比歐洲那些耐火的石頭建筑群,水就是它的生命線啊!”
事實上,從麗江古城,到劍川沙溪古鎮,再到巍山古城大都,這樣的矛盾都在不斷上演。去年的麗江古城大火猶在眼前,如今的獨克宗古城又化為灰燼,楊福泉覺得,雖然這是一道難題,可這題已經到了必須被破解的時候了。
“現在的技術越發發達了,能否在木建筑外層外涂一層防火材料呢?我們的古城申報和規劃,能否更加科學一些呢?”楊福泉說。
記者從迪慶州政府了解到,政府已開始認真研究災后重建的事宜,力求“修舊如舊”。對此,楊福泉指出,不能單純地“重建”,否則隻會重蹈覆轍。
說到損失,幾乎一天一夜沒休息的香格裡拉縣縣長肖徐面對記者幾乎哽咽了。據他介紹,502名受災群眾現已被安置到縣裡的11家酒店內, 吃、穿、住均得到暫時保障,但接下來怎麼辦,仍是未知數。
在已成廢墟的獨克宗古城,記者看到,盡管殘垣斷壁隨時會倒塌,仍不斷有災民冒著危險,試圖進入自家屋內,希望找回些未被燒掉的財物。為了安全,武警不得不在古城入口處拉起了警戒線,禁止受災群眾和游客入內。一位老人站在警戒線外,默默地抹淚。
一些在獨克宗古城投資的外地商人也連夜趕來,下了飛機就嚎啕大哭。38歲的上海人王先生前年投資近800萬元在古城開了一家酒吧和兩家旅社,這場大火讓他血本無歸。
記者從香格裡拉縣政府獲悉,如何盡量減少商戶損失的措施目前仍在研究中,但王先生感到希望渺茫:“損失太大了,政府根本補不起,也不可能補。再說,屋子裡擺放的文物、唐畫,很難用錢去衡量啊!”
楊福泉則寄希望於政府能夠通過這次大火出台一些新的政策,鼓勵採用一些新技術,從根本上解決古城保護中遇到的問題,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每一次大火都意味著對古城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打擊。每一個院落不僅僅是古色古香的建筑,還承載著一頁頁古城的歷史。”楊福泉說。
商業發展與古城保護並不對立
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的的獨克宗古城,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2001年,它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011年,《香格裡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通過評審,獨克宗古城愈發受到游客的追捧。
游客的激增促進了古城商業的逐步繁榮,也給古城保護提出了更多挑戰。肖徐表示,香格裡拉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在現有情況下,還不能完全跟上商業開發的步伐﹔很多配套設施建設,包括消防設施建設,都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們會汲取教訓,同時希望能爭取更多的支持。”
從小生長在麗江古城的楊福泉很能理解肖縣長的苦衷,但同時他也指出,做好古城保護,並不僅僅是一個貧困與否的問題。“除了古城本身的規劃、建設能力,政府對老百姓的引導也很重要。”
兒時的楊福泉常常聽著更夫“小心火燭”的吆喝聲和敲鑼聲入睡。社區裡,家家戶戶都有著極強的防火意識。“如果人人提高警惕,那起火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也有觀點認為,正是過度的商業開發,使得古城各方面隱患增加,最終沒能逃過大火的襲擊。楊福泉覺得這種看法很荒謬——“制度和管理是干什麼用的?”他覺得,目前在火災隱患方面的制度約束還是太薄弱了。
在當地臨時安置災民的樂華商務酒店,記者採訪了數位受災商戶。多數商戶坦言,自己平時沒有聽說過消防安全的相關規定,也並不關心,因為“有僥幸心理,覺得大火不會真的發生在自己身邊”。
一名藏族商人表示,希望今后政府出台更嚴厲的防火措施,這樣一來,“大家都更受約束,但是也都更受益”。旁邊的許多災民都表示贊同,這把火,把大家燒疼了,也讓大家悟出了許多。
“隨著古城的不斷發展,火災的隱患也在增大。這就需要政府制定嚴格的減災防災條例和規章制度,獎懲分明,把防范火災的責任具體到每一個人身上。否則,獨克宗不會是最后一個被燒毀的古城。” 楊福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