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監視器顯示胡建、管猛、董猛3名潛水員在水下展示國旗。新華社發
9日,參加中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作業的飽和潛水員進艙。新華社發
飽和潛水員怎樣生活?
1月12日,北緯20度18分、東經115度09分的南中國海海域。5時零9分,搭載著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胡建、管猛、董猛3名潛水員的潛水鐘,從300米水深的海底回到工作母船的甲板上,完成與生活艙的對接,3名潛水員返回到生活艙裡休息。現場總指揮郭杰宣布,3名潛水員圓滿完成我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海底出潛探摸作業,巡回深度達到313.5米。這是300米深的海底首次迎來了中國人的身姿,中國由此具備了人工潛入300米深的海底“龍宮”探寶的能力。
下水深潛前先進生活艙加壓
記者在現場看到,潛水工作母船“深潛號”懸浮在海面上,船甲板上安放著用於潛水員加壓、減壓的生活艙和運送潛水員到海裡的潛水鐘。1月9日13時,6名飽和潛水員進入到生活艙裡開始加壓。1月11日24時,搭載著3名潛水員的潛水鐘,開始被下放到海裡。1時40分、2時22分,3時33分,胡建、管猛、董猛3名潛水員相繼從潛水鐘裡鑽出,游到海裡進行探摸。4點29分,3人完成探摸巡潛,相繼回到潛水鐘。5點零9分,3人乘坐潛水鐘“電梯”,安全返回到甲板上的生活艙裡。
6名潛水員預計24號出艙
據現場總指揮、上海打撈局工程隊副隊長郭杰介紹,深海的巨大壓力使人類生命無法承受,成為人類進入的“禁區”。科學家發明了“飽和潛水”技術,讓潛水員體內各組織體液中所溶解的惰性氣體達到完全飽和的程度,來適應高壓環境。潛水員可以長期停留在高壓下進行作業,然后一次減壓出艙。
上海打撈局局長沈灝說,12日上午8時,李洪健、羅小明、譚輝3名潛水員第二批下水作業,預計將於14時返回生活艙。此后,6名潛水員將在生活艙裡減壓,預計將於24日出艙,回到正常的生活環境中。
交通運輸部救撈局局長王振亮表示,交通運輸部已將攻克500米飽和潛水作業技術列入計劃。目前,世界上英國、美國、瑞士、挪威、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8國已先后突破400米深度潛水技術。其中,法國潛入了600多米的深度。
2006年11月,上海打撈局取得100米飽和潛水作業成功﹔2013年5月,創造了海底198米深的作業紀錄。
飽和潛水員怎樣生活?
呼吸
呼吸氣體是由氦氣和氧氣組成的混合體,氦氣多,氧氣少,混合的比例因海深不同而不同。潛水員在生活艙和海底呼吸的都是這種氣體,呼吸過程倒不困難,但聲音變得像鴨子叫一樣。
壓力
在300米的深海裡,潛水員要承受的壓力是31個大氣壓,比常人多30倍。胡建說,在這種壓力下,人感覺就像被擠壓住了一樣,骨頭與骨頭貼得很緊,抬下手、動動腳,都很費力。
吃飯
有專門的廚師做飯,飯菜通過生活艙上的一個圓柱一樣的洞送進來。潛水員不能吃硬的,會損傷牙齒﹔不能吃黃豆等容易放屁的食物﹔不能吃蘿卜、韭菜等味道重的食物,以免污染狹小的環境﹔米飯、饅頭被擠壓粘在牙上,很難受,需要使勁咀嚼,才能吃下去﹔味覺變遲鈍,飯菜吃不出咸味來。
睡覺
6個人擠在長11米、寬3.8米、高3.5米的生活艙裡。艙裡有6個上下設置的床鋪,中間過道不到50厘米寬,床寬90厘米。沒有白天黑夜的感覺,睡覺不能關燈。由於容易疲勞,一天睡12個小時以上。
如廁
如廁、洗澡前后都要報告。地面監控人員發出指令,潛水員才可放水沖馬桶,並關上放水閥門。然后,地面人員再打開另一個閥門,把污物排出到一個圓筒內。
穿衣
生活艙裡保持著38攝氏度至40攝氏度的溫度,潛水員在艙裡穿著短袖等純棉寬鬆的衣服。下海作業時,穿的是“熱水服”,流動著熱水的水管密布在衣服各處,不停止地給潛水員加熱,保持潛水員的正常體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