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北京地鐵調價調研四方案 地面公交調價也正調研

2013年12月19日09:09    來源:北京晨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北京地鐵調價調研四方案 地面公交調價也正調研

  北京地鐵調價調研四方案

  包括高峰漲價、普遍調價、分段計價、有漲有降 地面公交調價也正調研

  地鐵“差別化”票價方案正在醞釀中。昨天市交通委舉行的例行發布會上,市交通委運輸局副局長馬伯夷透露,目前有四個方案都在考慮之中,包括“僅高峰期漲價”、“普遍調價”、“按裡程分段計價”以及“有漲有降”等方案。馬伯夷說,地鐵票價,需要通過精准調價、多管齊下,才能避免公共交通補貼過度擠佔民生支出,同時保護超過六成的出行剛性需求,讓政府和市民各自承擔的價格壓力保持在合理比例。

  調價·緣由

  財政負擔重:公共交通補貼超醫衛

  最近有關“北京地鐵‘2元時代’或將終結”的討論,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實際上,大家可能忘了,從分段票價到一律2元,北京地鐵票價已歷經多次調整。現如今北京地鐵全路網2元的單一票價,不僅低於上海、廣州、南京等城市,更是低於14年前的北京地鐵票價。1999年12月,北京地鐵票價曾一度調整為3元,2007年末,又降至2元。

  馬伯夷說,對於居民來說,“公交優先”直接體現在低票價帶來的低出行成本。但“公交優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道路修建、軌道交通、綜合換乘樞紐、場站建設等都是組成部分。財政壓力逐年增長,負擔逐步加重,不利於公共交通的可持續發展。

  虧本是支持北京地鐵這次漲價的最重要依據和理由。低票價從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出行人群對地鐵的“偏好”,造成地鐵運量和擁擠程度大幅上升。

  從北京地鐵進入“2元時代”的2007年,北京地鐵開始出現巨額虧損。據測算,北京地鐵年虧損達10億元以上。為此,北京市每年都有巨額財政補貼專項投給公共交通。比如2012年,北京市級公共財政共支出2849.9億元,其中約78%用於民生領域,而公共交通補貼佔民生支出總額的7.9%左右,比醫療衛生都要高。

  結構不合理:高峰期通勤乘客僅6成

  2007年,軌道交通推出低票價政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利用方便、准時、快捷、出行成本低等優勢,引導市民放棄小汽車出行,緩解城市地面交通擁堵。然而,由於高峰時段客流構成不合理,吸引了大量短距離、生活類人群出行,軌道交通已經轉變為與地面公交爭奪客流的交通方式。

  馬伯夷介紹說,通過對乘客出行目的的調查發現,高峰時段的通勤出行比例為61.7%。另據測算,北京地鐵乘客一次出行乘坐距離6至14公裡的比例約為35.9%,公共交通使用結構不合理。

  馬伯夷坦言,希望通過價格杠杆,讓出行距離在10公裡以下的乘客轉乘地面公交。“前提是,我們能夠盡快把地面公交的秩序,包括公交線路、線網、公交專用道進一步完善。使乘客樂意選擇地面公交而達到合理分流。”

  安全風險大:高峰期車廂滿載率超半

  此次調價,希望能用價格杠杆,把北京地鐵從每平方米“擠著10人”降至5人。市交通委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常說的地鐵“滿載”,換一個通俗的說法,即每平方米站6個人。而據統計,本市地鐵工作日日均客流突破1000萬人次,最大客流達到1106萬人次,個別線路高峰時間滿載率144%,也就是差不多每平方米接近10個人。此次市政府下發的《進一步加強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的工作方案》中,調整地鐵票價的另一個理由是“分散高峰時段客流壓力,降低大客流風險”。而今年8月7日,北京市質監局公布了地方標准《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設計規范》,其中規定,北京地鐵車廂內每平方米最多站5個人。

  調價·流程

  票制改革考慮綜合因素

  市交通委運輸局軌道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調研,考慮的綜合因素很多。首先,要考慮軌道交通的公益性定位﹔其次,由於軌道交通的擁擠,如何讓地面公交能夠分擔其客流﹔三是在票價調整的過程中,政府與市民所需要承擔的比重﹔四是從市民的角度上,通勤成本在市民的收入中所佔到的比率﹔最后,還要考慮到包括地鐵、地面公交等整個公共交通架構的調整。

  四方案借鑒國外大城市

  對於推出差別化票價問題,馬伯夷表示,方案正在醞釀中,包括僅在高峰時間段漲價﹔普遍調價,即在統一票價的情況下整體提升價格﹔按裡程計價﹔以及“有升有降”,即高峰時提價,平峰時降價。

  據了解,目前正在醞釀的四個方案,是由市發改委在經過專家討論、征求各方意見,同時借鑒國外一些大城市的先例得出的方案。現在市交通委運輸局正在對每個方案的可行性進行研究。“比如,每個方案受到影響是哪些人?短距離出行轉乘公交的目標能不能達成?價格杠杆能不能起到分流的作用?”馬伯夷說。

  票價調整方案將聽証

  市民比較關心的是,此次調價只是針對軌道交通還是將地面公交納入考慮。馬伯夷說,除了地鐵,地面公交也是財政補貼的“大頭”,因此相關調研也在進行中,並且會穩步積極推進。據透露,每年政府財政補貼給公共交通的費用裡面,粗略算地面公交超過了2/3,也就是實際上地面公交的收入更加依賴於政府補貼。

  而最終主管部門制訂出價格調整方案草案后,還要通過政府價格主管部門的審核、評審機構進行評審、價格聽証會進行聽証等步驟才能夠最終執行。

  調價·聲音

  交通專家:調價方案應有更多選擇

  對於目前正在醞釀的四個方案,交通專家徐康明表示,“這是最常規的四種方案,對於精確調價來說,還遠遠不夠,應該有一些更多的方案可供選擇。”

  因此,徐康明並不願對這四個方案進行點評,而是提出了另一個“定向補貼”的方案。

  從地鐵車票調整的必要性來說,徐康明認為,目前北京市的低票價政策是一種“普惠制”政策,並不是最明智的選擇,也不利於公交的可持續發展。“財政蛋糕就這麼大,越來越多的財政補貼放在軌道交通上,相應就減少了其他民生項目的投入。”在他看來,調整票價是必然趨勢,也是必要手段。

  但是怎麼調,徐康明認為,應該有一個定向補貼的方案,並確定定向補貼的原則和機制。比如說,針對一些低收入人群,通過補貼的形式,防止出行成本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太大壓力。其次,對於老年人、學生有相應的優待或補貼。第三,對於公租房這樣的低房價區域,也就是分布在城市外圍的區域,以及公共交通不完善的區域,有相應的補貼。

  徐康明解釋說,如果票價是基於裡程的調整,這對於住在六環外公租房的居民來說,就是非常不公平的,政府需要對這部分人群有補貼﹔假如說住在五環內的公租房,但該區域公交並不發達,那麼政府需要拿出補貼,定向補貼該區域的公共交通運行。

  此外,徐康明也建議,可以仿照國外一些城市為了鼓勵錯峰出行,採取了正常票價基礎上,在非高峰時段降低票價或者免費的方式。

  本版撰文

  晨報記者 陳琳

  國內外城市地鐵票價

  倫敦:高峰時段提高票價,日票(一天任何時段都可用)約合人民幣87元。

  莫斯科:單程“四合一”票價約合人民幣5.54元。

  華盛頓:非高峰時段單程起價1.7美元(約合人民幣10.74元),高峰時段漲0.4美元,高峰中的高峰時段漲0.6美元。

  天津:分段計價,5站以內(含5站)2元,5站以上10站以下(含10站)票價3元﹔,10站以上16站以下(含16站)票價4元﹔,16站以上5元。

  上海:6公裡以內3元,6-16公裡4元,16公裡以上每10公裡加收1元。

  成都:起價2元(6站),6-10站3元,11-16站4元,16-24站5元。

  廣州:4公裡以內2元,4-12公裡每遞增4公裡加1元,12-24公裡每遞增6公裡加1元,24公裡以上每遞增8公裡加1元。

  深圳:最低票價2元,每超過4站加1元。

  香港:分段計價,最低4港元,最高46港元。

  ■新聞背景

  地鐵三次調價 客流均受影響

  北京晨報記者了解到,自1971年第一條線路試運營開始,北京地鐵票價經歷多次調整,每次年客流量都會受影響。

  據北京地鐵公司介紹,1991年票價漲至0.5元后,年客流量下降了1000萬人次。

  1995年,北京地鐵客流達到5.58億人次的歷史新高,當時上地鐵得有人推。1996年1月1日,北京地鐵普票從0.5元調至2元。“調價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地鐵客流量大增,調價就是想拉低地鐵客流,減少對運營安全的沖擊。”調價后,年客流量下降至4.44億人次。

  2000年,票價漲至3元后,年客流量又有所下降。

分享到:
(責編:王澤、段欣毅)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