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林肯與《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2013年12月09日08:53    來源:文匯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林肯與《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林肯與《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兼議林肯是否為廢奴主義者

  □余志森

  “正是亞伯拉罕·林肯,將商業需要、共和黨人的政治抱負和人道主義的花言巧語完美地結合起來。他不是將廢除奴隸制度置於優先考慮的地位,而是盡量使其接近這種地位,這樣,他就能時不時被廢奴主義者的壓力和實際的政治利益所推動。當最富有者的利益和黑人的利益發生沖突時,林肯能在關鍵時刻巧妙地將這二者結合起來。他能將這二者與美國正在興起的階層——前途遠大、經濟上雄心勃勃、熱衷參與政治活動的白人中產階級連接起來。”

  ——霍華德·津恩

  50年前的8月28日,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向參加和平示威的20萬民眾發表扣人心弦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時說:“一百年以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我們就站在他象征性的庇蔭下——簽署了解放宣言。這一重要的法令猶如燈塔把輝煌的希望之光帶給千百萬飽受屈辱、處於水深火熱中的黑人。”這位偉大的美國人就是林肯總統。1863年1月1日起,林肯在內戰中簽署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下簡稱《宣言》)正式生效,如今已時隔150年。《宣言》稱:南方叛亂各州的黑人奴隸全部獲得解放,並可參加聯邦軍隊。作為一個戰時決策,《宣言》並非由美國立法機構起草通過,但仍然意義重大,被馬克思稱為“聯邦成立以來美國史上最重要的文件”。

  解放黑人奴隸是歷史潮流

  美國獨立后,在版圖不斷由東向西擴展過程中,北方與南方形成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北方是工業資本主義制度,19世紀初開始工業革命,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而南方黑人奴隸種植園制度則隨罪惡的奴隸貿易而建立。早在哥倫布航海到了美洲后,歐洲殖民者為解決殖民地勞動力不足問題,以“奴隸貿易”為中心的“三角貿易”就在歐洲、非洲、美洲之間大規模展開,一共持續了300多年。1619年一艘荷蘭船運黑人奴隸到達北美殖民地弗吉尼亞成了美國南方黑奴制的起點,據美國著名黑人學者杜波依斯研究,先后從非洲運到美洲的奴隸大約有1500萬人,現居南北美洲的3400多萬黑人和1800萬黑白混血種人,都是非洲黑人奴隸的后裔。

  因為黑人遠離鄉土孤立無援,且因膚色特點最易被識辨,較之白人契約奴與土著印第安人,他們更易被“管理”而適應密集型勞動。尤其重要的是,從非洲可以大量掠奪黑奴,以致北美“黑人奴隸”數量日增,北美英屬13個殖民地獨立前夕,黑人奴隸已達50萬人,南北戰爭前夕則高達400萬人。以黑人勞動為基礎的種植場經濟制度在美國南方迅速擴展,在種植園裡,奴隸一般分成若干組或隊進行密集型生產,大約100個黑奴種植1000英畝土地。有的種植園以生產煙草為主,有以棉花和水稻為主,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提供原料,具有某些資本主義特征,但不等同於資本主義雇佣勞動制度﹔它以黑奴勞動為基礎,種植場主對黑奴實行超經濟的強迫勞動,視奴隸為財產,可以任意處置與買賣,但又不完全是古代奴隸制的翻版。黑人奴隸種植場經濟還具有擴張性的根本特點——對土地、對黑奴需求的擴張,一旦這種擴張被限制,黑奴制就會窒息死亡。19世紀上半葉,由於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對棉花需求的劇增,加上棉花加工機器的發明與改進,美國南方很快成為“棉花王國”,黑奴制獲得極度擴張。然而物極必反,至19世紀上半期,廢除南方黑奴制與解放黑人成了美國的時代潮流。

  首先,黑奴制嚴重阻礙了美國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兩種社會經濟制度在經濟層面矛盾尖銳:北方為了發展資本主義和保護本國市場抵制國外工業品的傾銷,要求執行關稅保護政策,南方奴隸主為了通過棉花出口換回廉價的工業品,堅持自由貿易政策﹔北部的勞動力隻能依靠自歐洲前往的移民而滿足,如果400萬黑奴能獲得自由,就能充實勞動力市場,而南方種植園主只是依靠非洲移民來滿足種植園的生產﹔北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南方奴隸制的擴張性還導致南北雙方爭奪西部土地。1860年代,美國正是成長為世界列強的關鍵時刻,一些有遠見的政治家甚至已經想到要向太平洋擴張,如當時作為林肯政府國務卿的西沃德已經提出“太平洋戰略”的設想。美國要發展資本主義,必須掃除南方奴隸制這個障礙。

  其次,黑奴制在擴張中“培育”了掘墓人,反對和廢除黑奴制逐漸在美國形成共識。美國黑人始終站在斗爭最前列,但奴隸起義一次次被血腥鎮壓。南方奴隸主則利用國家權力制定一部又一部法律限制黑奴自由,1640年代在弗吉尼亞等殖民地就實施約束與限制黑人的《黑人法典》,早在1672年弗吉尼亞議會就頒布過殺死拘捕逃奴的法律,獨立后美國國會分別在1793年與1850年通過《逃奴追緝法》。美國廢奴運動的蓬勃開展為黑奴制敲響了喪鐘。廢奴主義者以高度的熱情批判黑奴制的殘暴,宣傳人性與人權,並發動武裝斗爭。1730年代開始,以立即廢奴為指導的戰斗性廢奴運動在美國北部蓬勃興起。內戰前的廢奴運動“實質上是一個中小資產階級激進分子領導的以立即廢除奴隸制為宗旨的群眾性改革運動”。(劉緒貽、楊生茂主編《美國通史》第2卷,349頁)早在1775年獨立戰爭第一槍打響前,富蘭克林在賓夕法尼亞成立了“廢除黑奴制促進會”,此后在北部州成立了相似組織,並在1794年舉行了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831年,加裡森發行第一份戰斗性刊物《解放者》,宣稱“必須消滅奴隸制”。1852年,斯托夫人“把廢奴主義者的信念形象化地寫成了《湯姆叔叔的小屋》這本小說”。廢奴派組織了“地下鐵道”,冒險將南方黑奴轉移到北方獲得自由,涌現了如塔布曼那樣的女英雄。約翰·布朗為廢除黑奴制度發動武裝斗爭獻出生命。在廢奴運動的推動下,反對黑奴制不可阻擋地成為美國的時代潮流,1854年,反對奴隸制的共和黨的建立,標志著美國黑奴制的存廢斗爭演變為兩黨政治爭斗。

  然而,維奴派人數雖少但能量很大,他們是黑奴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團,他們不斷制造“維奴”輿論,奴隸主代言人卡爾霍恩鼓吹,奴隸被運到美洲以來,經過幾個世代,已經提高到“比較文明的地位”﹔也有人把奴隸制說成是“僅是州的主權范圍內的地方制度”,還有人吹噓它是“崇高的制度”、“上帝的制度”。在政治上,奴隸主們更是瘋狂展開維奴斗爭,挑戰美國聯邦體制,先后通過幾次“妥協案”以實現黑奴制的擴張,甚至不惜挑起“堪薩斯內戰”,最后走上挑起全國內戰的叛亂之路。

  林肯反對黑奴制但不是廢奴主義者

  1860年代,美國處在黑奴制存廢的歷史關頭,當時美國人的立場大致可分為廢奴派、反奴派與維奴派三種。廢奴主義者最激進,他們主張立即無條件在美國廢除奴隸制度﹔反對黑奴制度者佔美國人口的大多數,包括北方各主要階級的居民,他們主張有條件有步驟廢除奴隸制﹔維奴派主要是南方奴隸主及其鼓吹者,人數少,負面能量大。三大派內部也派別林立,如:廢奴派內有溫和派與激進派之分,反奴派中有全面反奴與部分反奴之別,維奴派也分化成贊成脫離聯邦與留在聯邦兩大部分。

  在1860年美國大選中,林肯作為共和黨候選人當選第16任總統。為什麼林肯在關系國家進退的關頭當選總統?這與他的競選綱領有關,他的立場、態度與共和黨的主張相一致。他從道德層面淋漓盡致地批判黑奴制,而在行動上謹慎小心﹔他主張在美國憲法范圍內有條件、有步驟地解決奴隸制問題,而不主張無條件立即廢除黑奴制。他曾設想多種方案,包括將黑人奴隸遷移回拉美或非洲等方案,試圖解決奴隸制問題。林肯的可貴在於他看清奴隸制違背人權的本質和這種制度必亡的趨勢。林肯於1856年加入共和黨,1858年6月16日伊利諾伊州共和黨代表會議提名他為國會參議員候選人,在提名會上他發表了著名演說,提出“分裂之家無可持存”:“我認為這個政府不能在半奴隸制半自由制的狀態下長存。我不希望這個國家解體,也不希望分裂的家庭崩潰,但我確實希望它結束分裂的狀態。”林肯反對黑奴制的立場使他名聲大振。

  盡管廢奴派的定義與詮釋見仁見智,且廢奴運動本身也經歷了不同演變階段,但有學者認為廢奴主義者“首要戰略目標”就是反對1816年成立的美國殖民地協會,反對這個協會提出將黑奴遷移到美國之外或重返非洲的主張。他們認為黑奴制就是一種罪惡,因為它否認黑奴是人,這種制度侵犯了美國《獨立宣言》中規定的人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19世紀30年代起,美國廢奴運動高漲,激進廢奴主義者加裡森為突出代表,他主張“立即無條件地解放奴隸”。

分享到: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