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廢奴派是否可能在大選中獲勝的問題,美國歷史學家比爾德認為,廢奴主義者中的激進派“他們譴責奴隸制是一種罪惡,准備不惜拋棄憲法和解散聯邦來消滅這種制度”,但是沒有成功的可能,他們企圖通過選舉制度獲得大多數美國選民的擁護,取得最高國家領導權廢除奴隸制,也沒有這種可能,廢奴派的宣傳效果是“煙大於火”。美國史學家霍華德·津恩在《美國人民的歷史》中也指出:“這樣的一個聯邦政府從來不贊成奴隸用起義的方式來結束奴隸制度……隻能由白人來負責結束奴隸制度。”由此可見,黑奴的斗爭與廢奴運動的高漲雖然形成了美國歷史上廢除黑奴制的強大推動力,但僅靠他們自下而上的斗爭,是難以最終實現廢除黑奴制的偉大理想的。
隨著反對奴隸制與廢奴運動的高漲,美國國內的政治力量發生新的分化與重組。1854年,原先的輝格黨、民主黨黨內的反奴隸制的成員與前自由土壤黨等組成新的政黨——共和黨。共和黨在成立大會上要求廢除《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廢除《逃亡奴隸法》,要求把自由土地開放給農民開墾,要求實行保護關稅等。共和黨代表了北方資產階級工商業者和西部自由民的利益,在一定意義上成了美國反對黑奴制的一個統一戰線,因此廢奴主義者們在1860年大選中支持林肯當選總統,他們要利用林肯的總統地位來實現廢奴的目標。廢奴派領袖溫德爾·菲利普在選舉第二天就發表演講說:“盡管林肯先生既不是廢奴主義者,也不完全反對奴隸制度,但他還是同意代表反對奴隸制度的觀點。他就像政治棋盤上的一個卒子,其價值在於他的位置,隻要使用得當,我們就能用他吃掉馬、相乃至主帥,贏得全局。”所以,1860年大選中,美國人民選擇了反對黑奴制的林肯,結束了南方種植園主長期對國家最高權力的掌控。美國歷史將林肯推到了正面指導國家航船前行的“船長”位置上。
林肯“行動路線圖”的首要目標是統一而不是廢奴
如果說林肯成為美國總統是他人生的第一次飛躍,那麼他從一個奴隸制的反對者轉變為偉大的黑奴“解放者”就是第二次飛躍。
林肯任總統期間以“維護聯邦統一”為最高目標行事,從反對奴隸制度發展到最終為挽救聯邦而廢奴。廢奴派是根據“無條件廢除黑奴制”為最高目標的路線圖進行斗爭,利用林肯的地位來實現廢奴目標。兩者的不同點在於:林肯的最終目標是維護聯邦統一和美國憲法的權威性,廢奴目標從屬於聯邦統一﹔而廢奴派的最高目標是廢除奴隸制,甚至不惜沖破美國憲法的底線實現廢奴理想。
為實現聯邦統一,1861年3月4日,林肯在華盛頓發表第一次就職演說,絕口不談奴隸制問題,闡明了維護聯邦統一與主權完整是他的執政理念與目標。林肯駁斥“州權論”,強調聯邦不容分裂,堅決否認南方同盟作為獨立國家的合法性。美國1787年憲法在政治理念上主要是州權派與中央集權派的妥協與斗爭的結果,其目的是要在沒有中央政府傳統、各“州”為政的聯合殖民地建立永久性的聯邦,創建聯邦政府,設計出一種既有中央權力又要保証各州主權的政府體系,因而在聯邦權力與州權的確定、劃分上面,在兩者的關系和界限問題上不可避免地留下某些模糊之處,成為南方奴隸主分裂分子利用的縫隙。林肯堅持美國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的理念,以維護聯邦統一與主權完整為己任,盡力消除“憲法危機”。”他還苦口婆心地勸導南方分裂派人士:“政府決不會攻擊你們。隻要你們自己不當侵略者,就不會發生沖突。”“我們決不能成為敵人。”
霍華德·津恩評價林肯在解放黑奴中的作用時說,“正是亞伯拉罕·林肯,將商業需要、共和黨人的政治抱負和人道主義的花言巧語完美地結合起來。他不是將廢除奴隸制度置於優先考慮的地位,而是盡量使其接近這種地位,這樣,他就能時不時被廢奴主義者的壓力和實際的政治利益所推動。當最富有者的利益和黑人的利益發生沖突時,林肯能在關鍵時刻巧妙地將這二者結合起來。他能將這二者與美國正在興起的階層——前途遠大、經濟上雄心勃勃、熱衷參與政治活動的白人中產階級連接起來。”評價公允,分析深刻。
林肯為挽救軍事危局果斷廢奴
在解放黑奴問題上,林肯主觀上經歷了長時間的猶豫,也不斷驅除某些偏見。南北戰爭伊始,他為了避免4個邊界奴隸州的脫離,不敢廢除奴隸制度,錯誤地撤銷約翰·弗裡蒙特將軍宣布的一項解放密蘇裡州奴隸的命令,還解除他的指揮權。1862年7月17日,林肯簽署第二個《沒收法》,授權政府解放聯邦軍隊佔領區的奴隸,把願意移居的黑奴遷到美國以外的國家去。林肯並不認為黑人是平等的一員,他的提案始終有一個不變的主題——給奴隸以自由,送他們回非洲。不久,他又提出逐步、有償的奴隸解放法案。這些方案既無法滿足奴隸主的貪欲,又遭到黑人的強烈反對。
雖然北方在綜合實力(包括經濟、地域、人口與資源)上遠遠超過南方,但戰爭初期,由於南方叛亂集團蓄謀已久,而北方被動應戰再加上輕敵,故節節失利。戰場失利引起北方廢奴呼聲的高漲,激進的廢奴主義者提醒林肯“贏得戰爭是現實的需要”。林肯感受到巨大壓力,一位美國歷史學家描繪當時的林肯“像一隻記錄壓力變化的靈敏的氣壓計”。當激進派的壓力增大時,當內戰已發展到隻有解放所有奴隸才能拯救聯邦的關鍵時刻,林肯“倒向了左邊”。他自己也坦承“事變控制了我”。1862年8月22日,他在一封公開信中說:“我在這場斗爭中的最高目標是拯救聯邦而不是拯救或摧毀奴隸制。如果我們拯救聯邦而不解放任何一個奴隸,我願意這樣做。如果為了拯救聯邦而需要解放所有的奴隸,我願意這樣做。如果為了拯救聯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隸而保留一部分,我也願意這做。”
在戰爭危局下,林肯擇時打出最后一張牌——廢奴。1862年9月22日,林肯為了瓦解叛亂各州的戰斗力,在內閣會議上宣讀了《宣言》(它不適用於留在聯邦內的奴隸州)。宣言規定,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亂各州境內的黑人奴隸即被視為自由人,可以應召參加聯邦軍隊。9月24日,《宣言》公開發表。林肯說:“我隻不過是一個工具而已。是加裡森的邏輯和道義力量,是全國的反奴隸制人民,是軍隊,成就了這一切。”(《美國通史》第2卷,349頁)此言中肯。廢奴主義者也認為,他們的神聖願望已經因林肯簽署《宣言》而取得了“最后勝利”。
此后,共和黨中的廢奴派們擔心戰后《宣言》可能被解讀成一份違憲的戰時命令,為保障黑奴自由,要求從法律上鞏固成果,林肯在此壓力下於1864年總統選舉中提出將通過憲法修正案的方式廢除全國奴隸制度。贏得連任后,林肯力促國會立即通過憲法修正案。1865年憲法第13條修正案生效,規定“在合眾國境內或屬合眾國管轄的任何地方,不准有奴隸制或強制勞役存在”。1870年批准生效的第15條修正案規定“合眾國或任何一州不得因種族、膚色或以前的奴隸身份而否認或剝奪合眾國公民的選舉權”。
簽署《宣言》雖然是林肯政府內戰中一個軍事策略,卻是推進美國文明的一大步。首先,廢奴宣言使內戰從憲法戰爭提升為革命戰爭,自由黑人積極參軍提高了聯邦軍戰斗力,保証了聯邦政府在內戰中取得最后勝利﹔其次,解放黑人奴隸是一場革故鼎新的人權革命﹔再次,解放黑奴與維護聯邦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最后,黑人奴隸的解放與美國聯邦的統一為今后美國多元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從一紙宣言到黑人解放的現實仍需長期抗爭,維奴派的殘余及其種族偏見也決不會自動消失。林肯被暗殺的慘劇,林肯后時代某些奴隸主的反攻倒算,三k黨的倒行逆施等,說明黑人爭取自由的道路上仍然布滿荊棘亂石。《宣言》生效100年后,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個夢》中,說:“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們不能不面對這一悲劇性的事實,即黑人仍未獲得自由。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的生命仍慘遭種族隔離桎梏和種族歧視枷鎖的束縛。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質繁榮的汪洋大海所包圍的貧困孤島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蜷縮在美國社會的偏僻角落,感到自己是自己國家裡的流放者。”言之鑿鑿。
當然,從林肯簽署《宣言》到百年后馬丁·路德·金發表《我有一個夢》,再到近半個世紀后的2008年大選產生了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這不能不說是美國黑人解放事業的成果與承續,但美國的種族歧視並沒有因此而消弭,帶有“種族歧視”因素的事件仍然在美國時有所聞。就在今年7月,美國一名槍殺黑人少年特雷文·馬丁的白人協警被宣判無罪,舊金山、費城、紐約、華盛頓等美國20多座城市數千民眾走上街頭,抗議判決結果不公。看來,要完全實現林肯和馬丁·路德·金種族完全平等的夢想尚需后人繼續努力。
(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