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春甫(陳紅鬆/攝)
人民網北京12月5日電 (段欣毅)“日本是非常推崇產品工藝的國家,整體制造水平高於中國,但我們的造像技藝他們卻很難達到。”正在北京參加第九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的湯春甫自豪地告訴記者:“日本有八個國寶館收藏了我們作品。”
湯春甫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干漆夾苧法技藝”的傳承人。“干漆夾苧法技藝”是一項主要應用於人物造像藝術的傳統工藝,由東晉著名造佛藝術家戴逵父子最早研創,已歷經千百年傳承。據湯春甫介紹,運用這一技藝可以使人物造像作品在自然狀態下實現上千年的較完好保存。
“干漆夾苧法技藝”曾經隨鑒真和尚東渡傳到日韓,但目前在當地已基本失傳。因為要達到千年以上的保存的效果,除了對手工藝有十分嚴格的要求外,原材料的選擇也相當關鍵。主要用料有原始天然生漆、野生苧麻、桐油、朱砂、千年瓦粉、火山灰、防火石粉等13種。不僅所有天然原材料均須採用手工加工提煉,而且天然生漆和野生苧麻的產地和採集時間等也十分有講究。
“干漆夾苧法技藝”自古以來都是師徒口傳身教,少有文字記錄。湯春甫的技藝基礎承受自浙江天台山華頂寺老藝僧釋廣弘。幼年身世跌宕的他,12歲時被送到華頂寺打雜。釋廣弘見他聰明能干,便收他為徒,傳之以“干漆夾苧”基本技藝。如此因緣際遇,再加上他勤奮刻苦的鑽研,又過經四方雲游、遍訪名師和數十年持續不斷地探尋摸索,終究使技藝達到爐火純青。
1999年10月,湯春甫耗6年心血制作的通高3.46米的“千手觀音”佛像,經國家文物局和故宮博物院專家組反復研究、論証和鑒定,正式被故宮博物院收藏。但須知,在此之前該院隻收藏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文物珍品。現在,除故宮外,國家美術館、國家圖書館等其他重要機構也紛紛收藏或陳列湯春甫的工藝作品。
湯春甫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受到熱捧,而且還蜚聲海外。此次湯春甫作為新加坡僑眷,參加第九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談起事業早期拓展,湯春甫對僑界朋友的幫助十分感懷:是僑胞為我們傳統技藝的發揚光大架起了金橋。
過去由於“干漆夾苧法技藝”的作品主要用於宗教場所,而湯春甫正式“出道”時中國社會剛剛從“文革”中走出,內地需求量十分有限。幸而,海外僑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始終十分重視。最早從日本和馬來西亞等地回國的一些僑胞朋友把他的作品帶回住在國,被華人圈中的“有識之士”所注意,漸漸地紛紛前來定制人物造像。
在這一過程中,一個更廣范圍的雙贏關系逐漸形成:一方面僑胞幫助湯春甫的作品擴大了影響,使他的名聲又從海外的華人圈擴展到主流社會,人物造型也從佛像等擴展到西方宗教神像、歷史人物,甚至現代人物﹔另一方憑借中國獨有的工美絕技,海外華人通過文化交流的平台也使自身在當地社會的影響力也進一步提升。
“這麼多年來,海內外給我的幫助非常巨大。現在全世界已經有62個國家的藝術館、博物館和宗教活動場所,收藏了我們制造的23000多尊像,”湯春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