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僑聯主席韋干
人民網北京12月4日電(王澤)“賣豬仔,下南洋”這句俗語是全國重點僑鄉廣西的貼切寫照。廣西超過200萬的歸僑僑眷和過700萬海外僑胞中,大部分來自於東南亞國家。廣西壯族自治區僑聯主席韋干近日接受專訪時表示,東盟博覽會在廣西的成功舉行,華人華僑發揮了巨大作用。
歷史上,廣西被形容為“老少邊山窮”,具有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集,邊境地區,山區,扶貧任務重區幾個特點。然而改革開放以來,廣西各項指標都快速增長達到兩位數以上的速率。
韋干認為,在廣西的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廣西廣大的僑胞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外資引進是廣西近幾年經濟發展主要來源之一,其中75%的外資是通過僑胞、華商引進的。尤其是最近十年,東盟博覽會的落戶,使廣西在東盟地區的影響力逐步擴大,也是發揮了廣西僑胞優勢的成果。
韋干介紹道,東盟國家的十個成員國中,華人經濟在大部分國家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華商、華人在其所在的東盟國家有效促進了對華友好的國際形勢。廣西僑聯未來幾年的工作重點將放在與東盟國家華僑以文化交流和經濟往來等形式加強聯系上,為國家的大局、東盟地區華人華僑的團結做貢獻。
韋干坦言道,老一輩僑胞的民族認同感總體而言比新僑強,這是僑聯工作需要面對的客觀現實。廣西的僑文化時間久遠,第三甚至第四代僑胞日漸增多。對這一部分民族意識較薄弱的僑胞,要加大華文教育的力度。廣西僑聯從今年開始推行每年制度化、定量化的華文教育輸出制度,與東南亞國家當地廣西同鄉會共同組織青少年僑胞回國尋根之旅。這也將是廣西僑聯今后一段時間的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