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署名文章

改變,從青年一代開始

王燁捷

2013年11月21日14:14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改變,從青年一代開始

  當看似與購物毫不相干的“光棍節”,創下350.19億元的電商銷售狂歡紀錄時,恐怕很少有人會注意到,在這場購物狂歡到來前的12天,10月31日,正是號召人們勤儉節約的“世界勤儉日”。

  當天的一份報紙上,記者一邊唏噓沒人記得這一國際紀念日,一邊略帶妒意地感嘆,“許多年輕人反倒對11月1日的‘萬聖節’和11日的‘光棍節’頗為期待”。當時幾乎可以確定的是,青年人對“勤儉節約”的關注早已被更有趣的“南瓜節”和“光棍節”淹沒。

  11月18日,購物狂歡過去7天后,喜歡過節的廣東高中生林艾和每天忙著打理各種生意的青年企業家汪宏坤都同時注意到了“節儉”二字。這一天,本報頭版刊登的文章《別“剩”——煙台大學7位餐廳保潔員吃學生剩飯倡導節儉》引起了從青年學生到青年老板、央企職員、地方公務員、海歸人才,再到進城務工人員的共同關注。

  越“富裕”,越應重視“節儉教育”

  隻要是和孩子在一起吃飯,北京華威家具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汪宏坤都會特別提醒孩子“不可以剩飯”。這個從做木工起家,如今已涉足家具制造、房地產、金融投資等多個領域的青年企業家,盡管平時嘴上不說,但在內心深處對“節儉”二字頗為推崇。

  “你到外面隨便打聽,沒有哪個企業家是不‘節儉’的。這是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家的基本素質。”汪宏坤說,盡管自己“不差錢”,但隻要是在餐館吃飯,他一定會堅持把吃剩下的飯菜“打包”回家﹔家裡當天吃剩的飯菜,在不變質的情況下,一定會出現在第二天的餐桌上﹔到外地出差,非特殊原因他一定會選擇購買經濟艙的機票,“來回一趟省下錢給工人多發些獎金不好麼?”

  在企業管理上,“節儉”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要素。有人質疑說,靠“節儉”能改變什麼?“節儉”一輩子也不可能省出一個富翁來。

  汪宏坤對此並不認同,“靠節約是發不了財,但勤儉節約是企業經營必須具備的一個重要品質。”他告訴記者,在華威家具公司,“公車”的使用管理尤為科學,員工每次要用車,都會提前預約,盡量幾個人湊同一輛車出去,辦完事兒盡量一起回來﹔制造家具的原材料,在確保品質的前提下,能省則省,能切割利用則切割,盡量做到不浪費一塊木材。

  “生活條件越好,越是‘富裕’,越要注重‘節儉教育’。”對於媒體報道中經常出現的“富二代”揮霍的新聞,汪宏坤嗤之以鼻,“這就是從小缺了‘節儉’方面的教育。”

  酒店業主二代李宗平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誠,“父母那一代勤儉節約,克勤克儉是我們這一代身上最缺乏的”。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上市公司高層、家族企業參與經營者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他所在的家族企業“族長”最近正全力糾正企業內部的“不正之風”,“杜絕豪車,嚴禁揮霍。”這名高管現在的“坐騎”是一輛價值40萬元左右的小轎車,且不雇佣司機,“公司裡的幾輛好車隻有在接待重要貴賓時才用。”

  在歐洲工作的王大為,夫妻二人工作穩定、工資收入豐厚,卻始終堅持將“勤儉”作為家訓中的重要一項,“絕不跟孩子談服裝品牌,家裡割草、澆水、做紗窗,能不請工人絕不請工人,寧可買些工具,帶著孩子們一起做。”

  王大為告訴記者,“不剩飯”、“不追求名牌”如今都已成為家裡的“傳統”,並且將被堅持下去,“中國人的好品質不能丟。”

  “節儉之風”早該吹了

  曾在韓國留學,現供職於一家韓資消防設備企業的張建對於近來國內掀起的“節儉風潮”也頗有感觸,“節儉之風早就該吹吹了。”

  韓國留學期間的一次經歷,至今仍令張建感到有些“不好意思”。那時他和幾個中國留學生一起在一家小餐館吃飯,習慣性地剩了一些飯菜,准備結賬走人時,卻被小餐館的廚師禮貌地攔了下來,“客人,是不是我做的菜不好吃?不合您的口味?”

  留學生們頓時語塞,再回頭看看其他客人的桌面,每一個碟子都是“光盤”,“韓國人都有不剩飯的習慣,而這個習慣,最早是通過我們國家的孔孟之道傳過去的﹔生長在孔孟之道發源地的我們,很多卻丟失了這個好習慣。”

  張建現在的公司,自助餐食堂裡明文規定,“吃多少、打多少”﹔辦公室A4紙正反兩面都被充分使用,傳真紙用完后會被裝訂成冊,下次反面再用﹔每個月定期搞兩次國學教育講座,重點培養員工的道德品行。

  對於近來被傳播得熱火朝天的“八項規定”、“光盤行動”,他舉雙手贊成,“這些規定,早就該出台了。”

  在江蘇連雲港,海州區委組織部部長盧平因為“節儉之風”的到來,感到“輕鬆了許多”,“現在去下面鄉鎮檢查工作,連工作餐都不用在那裡吃,上午去,中午一定趕回單位食堂吃飯。”

  有好幾次,盧平都是在中午12點30分左右趕上食堂最后一撥吃上的飯。這種做法,既節省了基層的經費,又節約了自己的時間,“近階段,我已經有一個多月沒參加過公款接待的圓桌飯了,感覺輕鬆了不少。”

  他告訴記者,現在在對外接待方面,各個單位在接待客人之前都要提前上報來訪人姓名、人數、就餐地點、招待標准、陪客人數等,事先報批﹔在機關食堂用餐方面,有專人督察職工就餐有沒有浪費,剩餐多的職工會被口頭批評,剩餐特別多的情況會找單位負責人談話。

  “一開始可能要靠‘督察’,但久而久之,就成為習慣了。”盧平告訴記者,一時的“節儉”可能並不能改變什麼,但長期堅持的“節儉”卻意義重大。最近一篇媒體報道,令他印象極深,“個別老百姓改變了長期以來對政府官員的評價,餐廳服務員說晚上基本看不到領導飯局了。”

  “節儉風”還吹到了學校,廣東實驗中學高二學生林艾告訴記者,學校裡同學們現在大多按需打飯,很少有剩很多飯的情況出現。有的“不小心”打多了的同學,會把剩飯喂給食堂附近的小動物吃,“這也算是一個好辦法。”

  勤儉“升級版”融入時尚公益理念

  “親,200元錢對你意味著什麼?每天節約1度電,一年下來大約是200元﹔每月少開一天車,一年下來能省200元油費﹔每天存1元錢,一年能存300多元﹔少吃一頓可有可無的飯、少買一件可有可無的外套,也能超過200元。”

  由於傳統的提倡節儉的方式過於呆板,有時會有作秀之嫌,令青年人感到厭惡﹔最近,蘇州市供電公司的青年員工、“五彩夢”助學活動組負責人文銳嘗試用一種時尚公益的方法來宣傳“勤儉”。

  她的理念是,說服大家用各種方式省下200元,捐給四川大涼山深處的貧困兒童,或許就能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孩子們一年的生活費是200元錢,我們的一份節儉,能改變他們的未來。”

  頗有鼓勵意味的是,蘇州供電公司的上級單位江蘇省電力公司連續10年資助的一所學校,已經出了3個大學生,還有很多孩子走出大山,在城裡打工,“他們至少不是文盲,至少會用普通話與外面的人交流了。”

  文銳告訴記者,因為這種宣傳節儉的理念新穎,“五彩夢”助學活動組頗受青年人的歡迎,除蘇州供電公司的青年員工外,該社團還吸引了很多社會上的其他青年人,現有518名志願者,共資助了涼山彝族自治州兩所村小的593個孩子。

  10月,志願者們自費到上述兩所小學去支教一星期。當看到有的孩子藏起新書包准備回家送給姐姐,有的孩子把新牙刷放進書包說要回家送給媽媽,有的孩子在9、10攝氏度的天氣光腳穿著拖鞋,還有5個孩子晚飯一同吃4隻茄子時,年輕的志願者們都默默地收起自己的名牌包包、脫下身上穿著的漂亮衣服。

  “平時光說節儉,大家聽過就算了,誰也不會有什麼行動﹔現在大家去了山區,親眼看到自己節省下來的錢能發揮作用,效果完全不一樣。”

  這兩天,文銳又有了新的打算。她一邊整理自家孩子那些沒怎麼穿過的舊衣服,一邊琢磨著再發起一個“愛心媽媽團”,把孩子們的小衣服清洗整理一下,打包送到山區去﹔另一個想法是,號召志願者們每人節約20塊錢,為山區的孩子捐助一雙雨鞋,幫助他們應對山區的泥路。

  在北京,以農民工群體為服務對象的青年自組織、老君堂“青年匯”總干事馬恆也感受到迎面吹來的“節儉風”。

  隔壁新搬來的廣告公司,置辦了一套可折疊的背景板支架,每次搞活動要做背景時,隻要花幾百塊錢做一塊廣告布挂在支架上就行。這種做法,提醒了馬恆,“我們以前搞活動做背景板,每次都是用完就扔了,好幾千塊錢,又貴、又不環保,劃不來。”

  馬恆注意到,就在附近辦公的鄉鎮行政機關正在縮減不必要的開支,“我們服務的群體本身就是一個不揮霍、愛省錢的群體,我們做活動也應該能省則省。”他說,雖然不能單純依靠“節儉”來改變農民工群體的生活現狀,但“不節儉”的單位、組織或者個人一定也“成不了大器”。

分享到:
(責編:唐芊爾(實習生)、段欣毅)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