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資本進入供熱領域,居民能否更滿意?
隨著改革不斷深化,供熱行業這一過去國有企業“一家獨大”的局面被打破。各地相繼出台了政策,鼓勵吸引社會資本進入供熱領域。
今年7月,北京市出台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向社會資本敞開的政策,供熱領域就是其中之一。
王愛民說,供熱領域是向民營資本敞開的,我們沒有任何限制門檻,隻要具備能力,都可以來競爭。不論什麼性質的企業,我們對其管理標准和要求都是一樣的。
據北京市供熱辦統計,在北京市1600多家供熱單位中,有500余家是民營資本參與的,供暖面積約佔全市五分之一。
北京華通熱力公司2005年開始進入北京的供熱行業,供暖面積達3000萬平方米。該公司總經理王英俊表示,供暖行業平均利潤不高,作為民營企業需要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才能贏得客戶。我們規定,用戶報修后,維修員15分鐘內上門服務。
北京市還考慮在老舊小區管線改造上,如果產權單位沒有能力,採取政府出一點,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的辦法。
2005年,民營企業山西昌達隆供熱有限公司以承包一家國有供熱公司設備的方式,進入供熱領域,供暖面積達122萬平方米。“我們負責管理和經營,國有公司則進行監督。”張榮舟說,專業化隊伍提高了供熱服務質量。在該企業,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水質軟化工、電工等崗位,都是持証上崗。
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說,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可以有效解決公共服務領域產品短缺、質量和效率不高等問題。有能力的社會資本會投入市政領域建設,既惠及民生,又能激發行業競爭力和活力。在當前供熱行業處於設備更新、技術進步的關鍵階段,供熱市場的競爭將日益激烈,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來源:新華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