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主任程恩富
人民網北京11月12日電 (記者 楊文彥)今日,為期四天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關於行政體制改革,全會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主任程恩富第一時間就行政體制改革進行了解讀。他認為,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行政體制改革應做到既要重“治”,也要重“理”。該放的領域一定要堅決地放,對於不該放的領域不僅不能放,而且要加強管控。
人民網:您認為三中全會公報中,在行政體制改革方面有哪些重點和亮點?
程恩富: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激發改革開放新活力,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新一輪改革的一個重要取向。應該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經過多輪改革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蘊藏於人民群眾的能量和活力得到極大釋放,成為我國經濟快速持續增長和社會不斷進步的可靠保証。但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國百年夢想的目標還沒有實現,改革不能停步,發展永無止境。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化總是超前於原先的預期和政策設計,而人民對政府行政管理效率和成效也有著更高的期待。
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要通過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提法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對於指導新一輪行政體制改革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必將大大加快我國行政改革的步伐。
應當說,過去30多年來我國已經進行了六輪改革,在行政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僅僅行政體制改革的一個突破口,但行政體制改革涉及的范圍不會局限於這一塊。就行政改革的內容而言,我認為,簡化行政審批、合理劃分職能、實施機構精簡和提高行政效率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
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行政體制問題。目前,我國行政體制還有不到位、主動適應能力弱的問題。諸如政府結構不盡合理,管理部門設置過多,事權、物權和人權不統一等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而改革中產生的新問題又開始顯現。如: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薄弱的狀況沒有很大改觀,使群眾的合法權益難以保障和實現﹔政府干預不合理,行政審批、許可項目不科學、手續繁瑣﹔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中參雜部門利益,中央政府意志難以完全落地等等,都是新一輪改革要攻克的難點。
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行政體制改革應做到既要重“治”,也要重“理”。“治”的作用在於行使職能、提高效率,而“理”的目的在於理順關系、明確責任。通過治、理並舉,既放而有度,又放而不鬆,真正提高行政管理的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在下一步改革中,該放的領域一定要堅決地放。
對於不該放的領域不僅不能放,而且要加強管控,注重管控效果,不能受西方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一放了之,不聞不問。如:對於產能嚴重過剩的鋼鐵等行業,就需要加強統一管理,嚴格控制重大項目的上馬,特別是要進口鐵礦石方面一致對外﹔對於老百姓關心的住房、物價等問題,必須加大國家調控和管理的力度,該動用行政手段的一定要動用,住房和物價管理部門還需要進一步充實和強化。不能將百姓安居這個關系到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完全交給資本主宰的市場。
隻有這樣的行政體制改革才能得到群眾對改革的支持,也才能達到改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