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各地農業干部談對三中全會期盼:土地制度改革須確保農民權益

2013年11月08日08:34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圖為2013年10月國家行政學院廳局級公務員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研討班學員論壇現場,學員自己走上講台,介紹地方實踐經驗。(人民網記者盛卉攝)

人民網北京11月8日電(記者盛卉) 備受矚目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於明天開幕,國家行政學院近日舉辦的“廳局級公務員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研討班”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業干部暢談了他們對三中全會的期盼。

土地制度改革必須確保農民權益

“土地是農民的命脈。解決三農問題從土地制度這一根本問題入手就是牽住了‘牛鼻子’。”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章海峰說。

隨著城鎮化的深入推進,土地供需矛盾日益擴大,各地對土地制度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各地分管農業的干部認為,土地制度的改革必須首先確保農民的權益不受侵害。

青海省農牧廳副廳長劉青元認為,對經營制度的歷史變遷和由此帶來的一系列與土地產權有關的矛盾問題,是下一步農村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目前農民對土地隻出租不轉讓,僅短期出租而不簽訂長期合同的影響因素,期盼三中全會能夠明確解決該問題的方向。

“長期以來,城市經濟發展享受了三個紅利:低廉的農民工紅利,低價的土地紅利,低成本的生態環境紅利。現在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時候了。而對農民最大的反哺、扶持,就是讓農民擁有物權化的土地產權,在集體所有制下、在合約期內擁有高度的農地承包經營權、收益權和轉包權。”上海市委農辦副主任殷歐說。

寧夏自治區吳忠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煥民說,農民土地制度改革必須有利於維護農民的利益,有利於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有利於農民退出農業農村體制機制的建立,期待國家有一套完善成熟的制度安排。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副司長王明華說,土地經營制度改革核心是確保農民權益的土地制度改革。對加快現代農業發展來說,加快建立明確規范的土地流轉制度機制和社會化服務建設、科學有序引導土地流轉,才有可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土地產出率,進而走上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保障承包權、分離經營權、不讓農民吃虧是關鍵。”遼寧省水利廳副廳長孫佔和說,中央把握大政方針,放權地方政府,促其尊重民意、從實際出發實行土地規模化流轉、集約化經營。這件事不要強迫,不要一刀切,政府要善於引導,把握好利益雙贏、公正公平尺度,挑好擔子。

國家應加快對國有和其他涉農金融機構的改革步伐

農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余欣榮10月11日在國家行政學院廳局級公務員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研討班上指出,為推進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目標,應下氣力完善五大政策體系。這五大政策體系中,創新農業金融保險政策,社會資本是否可以投入農業的話題長期以來廣受爭議。

余欣榮表示,今后將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鼓勵支持有責任的工商資本投入農業,同時防止不以農業生產、經營為目的的一些工商資本產生影響農業發展的行為。“隻要在政策制定上科學合理,積極的因素會大於消極因素。”余欣榮說。

“貸款難、貸款貴是影響和制約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產業發展的金融難題,地方政府想了許多辦法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國家應加快對國有和其他涉農金融機構的改革步伐,從金融制度、貸款程序、貸款利率、財政支持等方面出台貼近農民、符合農村發展,適應當前形勢的政策法規,切實破解發展難題。”甘肅省酒泉市政府副市長李永軍說。

李永軍說,土地流轉應與城鎮建設和轉移農村人口結合起來,鼓勵和支持工商資本通過土地流轉進入農業領域。這樣做一是有效解決農業投入不足的問題﹔二是加速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三是推動農民向城鎮聚集從事非農產業﹔四是充分利用工商企業具有的綜合優勢建立新型現代農業企業。考慮到糧食安全問題,可以給進入農業的工商業者規定糧食與高附加值作物種類面積比例,並享受國家鼓勵糧食生產的政策,以此加快減少農民、轉移農民、促動現代農業發展。

發展現代農業核心是把分散的農民家庭組織起來

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美國、西歐等部分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初級現代農業向高級現代農業的發展過渡。我國近幾十年來在現代農業建設上也取得了顯著成就,進入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型升級的新階段。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識逐步深入人心。

“現代農業各國各地有自己的特點和模式、困難和問題、機遇和挑戰。農業現代化並不是消滅傳統小農業,而是優化傳統農業和解決小農業與大市場的矛盾。”西藏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旦增說。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關鍵,現代農業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農民的意願如何實現和權益如何保障的問題,是我們選擇怎樣的經營模式和主體的核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局長孔軍認為,建設現代農業,核心是要解決把分散的農民家庭組織起來,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集約高效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四川省南充市政府副市長鄒平認為,發展現代農業,作為生產者的人始終是最核心的因素,因此,要特別注意順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深入開展針對性強、務實有效的農村人才培訓,大力造就現代農業人才,確保真心務農的勞動力留得住、有事干、能致富。

“現代農業的主題和方向就是合作,隻有合作才能把分散弱小的農民組織起來應對強勢的大市場,合作應該貫穿到頂層設計、主體培育、機制創新、政策扶持等各個環節。”湖南益陽市政協副主席卜鐵洪說。

分享到:
(責編:盛卉、段欣毅)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