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老工業基地,這是許多人對我們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2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了長春實施工業服務業“雙拉動”戰略,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經驗。這是多年來我市堅持不懈地推動“雙拉動”戰略,加快推進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使區域經濟逐漸擺脫工業一業獨大結構的結果。
“雙拉動”戰略的實施,正使一座老工業基地城市經歷一場巨大的變革:形成工業服務業相互拉動、相互驅動的良性循環。
“汽車城”決心補上“短腿”
這些天,一汽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做了個大交易:一次性租用了一片5萬平方米的物流園區。“這樣才能滿足我們不斷擴大的用地需求。”一汽國際物流公司經理孫凌宇說。現在的一汽國際物流,一半以上的標准化倉儲面積來自長春市的物流企業,可以不斷通過租用場地來滿足需求。
可兩年前還不是這樣:2009年起,一汽集團整車生產能力迅速擴張,作為下屬的物流公司,不管是倉儲面積,還是物流車輛都捉襟見肘。一汽國際物流隻能通過一次次地搬家,擴大倉儲面積,來滿足整車生產的需要。孫凌宇記得,“一年間,公司搬了七八次家。”當時,長春物流企業規模小、場地分散,一汽國際物流想借力也借不上。
正是這種工業和服務業不配套的窘境,讓“汽車城”下定決心補上服務業這條短腿,堅定走工業服務業“雙拉動”道路。
加快構建服務業支撐體系
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和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原則,2009年,我市提出服務業重點發展的十大工程,並將重大物流樞紐建設工程列入其中。
2010年底,我市明確提出要像抓工業一樣抓服務業,像支持工業一樣支持服務業,切實在全市形成“二三並舉”、工業和服務業“雙拉動”增長新格局,加快構建起服務全省、輻射東北、面向東北亞區域的現代服務業經濟體系。同時,以市委1號文件形式下發了《關於加快推進長春市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十二五”時期全市服務業發展目標及重點工作,並同步完成了《長春市“十二五”時期服務業重點行業推進計劃》及《全市城市商業綜合體和區域性專業批發市場布局規劃》。
2011年以來,我市又進一步明確了優先發展方向,確定了以現代物流、現代金融、文化產業、旅游會展、信息服務等五大產業為重點領域,實行以點帶面,促進整體發展。
產業轉型的兩條路徑
把產業鏈拉長,是我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一條路徑。
乍看上去,吉林省林田遠達形象集團有限公司總部,極似一個聚集了眾多品牌汽車的4S店:樓體外面,鑲嵌著大眾、寶馬、豐田、奧迪等汽車標識。其實,該公司是一家生產汽車標識的創意設計服務企業。
“可別小看這小小的汽車標識!”林田遠達集團董事長林錫森透露,僅此一項就能為企業帶來1億元的收入。
“過去,是傳統的加工業,現在我們把前期的文化定位、規劃設計、加工制作和售后服務融為一體,延長了產業鏈條。”其實,林錫森還有一句潛台詞——提高了附加值。
以玉米深加工產業為例,我市圍繞全球第三大玉米深加工企業大成集團規劃建設了玉米化工產業園區,引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不僅拉長了產業鏈,更增強了長春玉米化工產業的競爭力,做大了這一產業。預計這一產業2015年就將達到1000億元的規模。
把企業主輔分離,是我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另一條路徑。
為探索服務業發展的新途徑、新模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我市正穩步推進全市企業主輔分離工作。一方面,不斷強化政策支撐,出台地方政策支持工業企業主輔分離。另一方面,積極推進各項試點工作。2012年,我市成功推動經開區和九台市成為吉林省首批企業剝離非主營業務試點區。目前,已有大成集團等5戶企業逐步將運輸倉儲、研發設計、勞務用工等各項非主營業務進行了剝離。同時,我市與一汽集團就剝離事項展開了前期對接工作,為下一步促進全市服務業和制造業互動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雙拉動”漸已產生“雙驅動”效果
目前,我市呈現出工業和服務業相互拉動、相互驅動的良性循環。一方面,工業經濟的壯大和產業結構升級,為服務業發展創造了更大的需求和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又補足了短板,有力推動了工業經濟的發展和轉型升級。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我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343億元,增速在東北各市名列首位。同時,我市工業經濟也在加速向9000億元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