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太原11月3日電 (記者劉亮明、劉波、劉鑫焱、徐元峰)“就是買黃土也不買你的煤”,“就是把煤扔掉也不賣給你”……山西是煤電大省,煤炭儲量和產量均佔全國1/4,七成煤用來發電,發電外送量居全國第二。煤電兩大產業,成為搭建山西經濟結構的兩根柱,支撐山西經濟前行的兩條腿。煤和電“本是同根生”,由於利益紛爭,多年來一直陷於“相煎何太急”的苦戰境地。電力黃金期,往往煤炭企業普遍巨虧﹔煤炭黃金期,則電力企業叫苦不迭。“一方富得流油,一方窮得發抖。”很多人說,這是個“死扣”。
如何才能真正破解煤電“頂牛”難題?省委書記袁純清一針見血:“沒有能源產業結構的成功調整,山西轉型升級、跨越發展就是一紙空談。”
能源產業結構怎麼調、怎麼轉?山西一直在孜孜探索。“三個一”的創新舉措,使煤和電由過去的“背對背”,變為如今的“肩並肩”——
一種模式:山西河曲電廠地處黃河岸邊,在煤價高企、全行業大幅虧損的低谷期,取得了4.5億元的利潤。電力行業調查報告顯示,該電廠盈利能力、資本負債水平在全國同行業名列前茅。而取得驕人業績所依仗的法寶,就是煤電一體化的運營模式。
一項改革:今年6月,國家能源局把1920萬千瓦低熱值發電項目的核准權下放山西,變批項目為批規劃。這一重大審批制度的改革,讓發電項目依煤源而建,更為山西數以億噸的低熱值煤找到了綠色出路。
一個指數:過去由於缺乏充分反映市場變化的價格形成機制,煤電間簽訂長期供貨合同難,合同執行率低。今年5月,國內首個反映產地煤炭市場價格的“太原指數”正式上線,讓煤電雙方在簽訂和執行長期供貨協議時有了共同的價格形成依據。
煤電一體化聯營,讓企業活了,收入增了,干部職工人心穩了。山西人看到了解開“死扣”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