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延退勢在必行 將如何進行?
目前世界主流的男性退休年齡仍是在60歲-65歲左右,女性退休年齡與此持平或略低。但近年來,發達國家的確顯示出提高領取退休金年齡的傾向。如美國從2000年開始逐步延長退休年齡,計劃到2027年延長至67歲﹔德國從2012年起執行延退,計劃到2030年將退休年齡提高至67歲﹔其他如日本、法國、英國、馬來西亞等都正在計劃或執行各自的延退政策。
如果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進一步向這些國家看齊,伴隨老齡化的加速發展,延退或是不可避免的選擇。但何時開始?以何種步調進行?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秘書長齊傳鈞明確向記者表示,他並不支持現在就延遲退休,因為現實中,五六十歲的人就業能力已經比較弱,整體醫療保障又不夠發達,許多人的生存狀況不佳。但他同時承認,中國老齡化速度太快,逼得延退一事已經“等不起”。
“延退要經歷很長時間才能提高5到10歲,我們必須早做准備,否則到時候就太晚了。”齊傳鈞說,“我們曾經就中國老齡化速度做過課題研究,我國老齡化起步水平比較低,但是發展特別快。2000年我們進入人口老齡化的時候,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是40年,但一路到2050年,基本上就會把這個差距追上。西方國家經過上百年,我們老齡化來得太快。中國很多問題很倉促,隻能在矛盾的互動中加以解決。”
目前的共識是,就算要延退,也隻能小步走。但步子多小,用多長時間走完,卻並沒有形成共識。清華大學向人社部提交的養老保險一攬子改革方案方案中,男女的退休年齡均被延長到65歲,整體用時15年。但褚福靈認為,整個延退或許要用30到50年才能完成。
這並不是唯一的分歧點。不少政策建議者提出,我國的勞動者具體情況千差萬別,實行“一刀切”的延退本身就是一種不公,他們認為,彈性退休制是既能因應個人現實,又能減少延退公眾阻力的一種可行方案。
2010年,上海開始試點彈性退休制度,將男性和女性的退休年齡柔性放寬到最高65歲和60歲,允許當事人自行選擇。延退期間,企業及個人仍按規定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和工傷保險費,但不再繳納醫療、失業及生育保險費。
白天亮認為,彈性退休最大的難度,在於實施中可能誘發新的不公。“自己想延退,單位未必想留﹔單位領導認為自己延退理所當然,員工未必這樣想。前者容易產生‘權錢交易’,后者容易產生‘一言堂’或‘暗箱操作’,都帶來了不公平。這在有編制限制、‘一個蘿卜一個坑’的事業單位更復雜。”
很多人進而指出,養老保險雙軌制才是彈性退休可能引發爭議的最大原因所在。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早退或晚退,都會被理解為利用政策優勢趁機多撈一筆。白天亮認為:“如果雙軌制不及時加以妥善解決,任何有關退休年齡調整的風吹草動,都會讓人將其與雙軌制本身存在的不公平聯系起來並進行放大,招致更大的不滿。”
延遲退休的另一面:提高繳費年限
與“延遲退休”話題相關的內容至少有三項:其一,涉及一個人停止工作,或與用人單位勞動合同自然終止的年齡﹔其二,涉及一個人開始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其三,還涉及一個人領取養老金之前的繳費年限。
目前我國實行的制度允許一個人在繳養老保險15年之后開始按月領取養老金,分為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個部分。其中基礎養老金數額不高,約相當於退休時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15%,但每多繳一年這個比例能夠增加1%﹔而個人賬戶養老金以繳費總額為基礎計算,總額越高,數目也越大。
兩個部分的設計都致力於讓人們自覺自願提高繳費年限,但考慮到現實情況和人們的觀念,繳費年限隻定為15年。此前,媒體一度傳出“多部委已就延長養老保險最低繳費年限達成共識”的消息,但被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否認,他表示相關部門並沒有對此發表意見,目前仍是鼓勵參保者自願延長養老保險繳費年限。
褚福靈認為,現在我國對養老金繳費最低年限15年的規定太短。“今后不能說交15年就萬事大吉了,下一步這個年限要提高,我想至少提高到30年,”褚福靈說,“也就是說,你要領到正常或者達到一定替代率水平的養老金,比如替代率達到50-60%的養老金,你繳費要達到30年,而不是15年。”他認為,國際上所見皆是繳費35年以上甚至40年才可以領取養老金的事例,相比之下,中國15年的繳費時限顯得過短而難以持續。
楊俊也表示,現在西方國家正開始意識到延遲退休對整個國家來說有巨大意義,刺激勞動力的供給、平衡社會發展和財政壓力,因而許多國家會使用一些手段刺激國民延遲退休年齡,提高全額養老金的領取年限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方法。
相關鏈接:
“聚焦養老金改革”系列報道之一:近七成受訪者反對延遲退休 73.5%支持彈性退休
“聚焦養老金改革”系列報道之二:我國企業養老金替代率已跌破國際警戒線 退休差距有擴大之勢
擴展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