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成本上升和人民幣升值雖然讓中國制造企業的成本持續提升,但廠門口的供應商和市場,聚集的上下游企業,較低的物流成本,細化的分工服務,抱團形成的區域品牌,讓大多產業集群中的制造企業根本舍不得離開中國
放眼望去,盛澤的布料、深圳的IT、順德的家電、佛山的陶瓷、晉江的運動品牌……一個個產業集群閃耀在中國經濟版圖上,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工資上漲、人民幣升值,中國制造企業的成本持續提升。
搬?不搬?這個問題橫亙在不少企業老板面前。
“我去柬埔寨初步了解,一個生產線工人的工資成本400元左右﹔土地價格隻需1美元一平方米。”廣東東莞前鋒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袁燦榮說,“即便如此,我仍然不願意把廠遷到外面去。因為那裡沒有東莞的產業鏈配套。石碣方圓幾公裡范圍都是電子企業,技術工人豐富,缺什麼零配件,一個電話都可以搞定。”袁燦榮說。
“也想過把企業遷出去,還考察過越南等地,但是,麻煩在於,當地找不到給衣服配套的扣子。”盛澤一位制衣企業的老板更有同感。小小的一粒扣子,道出了中國已有龐大產業集群難以撼動的地位。
經濟學家邁爾克·波特在國家競爭力方面頗有研究,他這樣解釋產業集群的優勢:當產業集群形成,一個國家在最終產品、生產設備、上游供應以及售后服務上都更具國際競爭力。
抱團競爭的企業
——上下游聚集,供應商、市場就在家門口,享受低物流成本,細化的分工服務
一個運河故道邊面積僅百余平方公裡的小鎮,聚集了各類紡織企業2500多家,12萬多台無梭織機,年產各類紡織品120億米,擁有從繅絲、化纖紡絲、織造、印染、織物深加工到服裝制成品的完整產業鏈。這就是蘇州的盛澤。
這條產業鏈能帶來什麼商機,益樂紡織公司的老總鄭益樂感觸最深。 “大量的中小企業集聚於區域內,減少物流成本,還可以進一步加深區內生產的分工和協作,配套服務齊全。”
“我的工廠離國內印染業的龍頭企業盛虹集團隻有六七公裡,所以物流成本極低。”鄭益樂甚至不再設倉庫。
說到盛澤的紡織產業集群,便不得不提起中國東方絲綢市場。一位化纖企業的老總告訴記者,東方絲綢市場維系著整個地方紡織的脈絡,為企業時刻帶來最鮮活的東西,幫助企業吐故納新。
做布料,離不開專業的分析。自己投入買一套檢測儀器太貴,到競爭對手那裡去檢測很難,不檢測產品又沒法過關,怎麼辦?
在盛澤,有各種檢測機構為企業提供分析檢測服務。在吳江紡織科技中心,記者見到,經過1個小時左右的檢測,中心便能分析出送檢樣布的原料成分、捻度、光澤和交織方法等近20項指標。
圍繞紡織業,紡織科技中心、電子商務信息中心、外貿咨詢服務中心、知識產權服務中心、紡織產品檢測中心、紡織專利展示交易中心、電子交易所、紡織樣品庫等一批面向廣大紡織企業的公共服務平台相繼建立。各大商業銀行及貸款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在市場集聚,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各類現代服務業企業也大量涌現。盛澤產業生態系統在不斷豐富完善。
上下游集聚的產業鏈
——優勢企業對上下游產業有擴散帶動效應,產業鏈強化了集聚優勢,企業向區域外轉移的成本提高
賣衣服的,吸引畫漫畫的?聽起來風馬牛不相及,可這在東莞早已成為事實。
東莞原本靠制造業打天下,但其產業集群優勢近年來吸引多家知名動漫企業落戶。目前已有約50家動漫原創、品牌授權和衍生品設計企業,其中大半落戶鬆山湖,去年一年生產出的原創電視動畫片有15214分鐘,這一數據超過了杭州和北京等著名的動漫城市,緊隨蘇州和廣州之后,位居全國第三位。
“動漫產業的利潤,七成靠衍生品實現。這些原創企業看中的,就是東莞的玩具、家具、制鞋、服裝等龐大的制造業集群優勢。” 東莞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分析。
產業鏈的完善不僅僅強化了集聚優勢,更讓該區域擁有難以取代的吸引力。
“東莞石碣電子企業以外資為主,直觀上感覺比較容易撤走,但近年來沒有出現電子企業大規模遷移的現象,而且高技術型、高附加值企業仍然在壯大。” 石碣經信局一位負責人介紹,“如果說用工問題還可以通過提高待遇來解決,但要是想整合配套鏈,這就不是哪一個城市三五年能趕上來的。”
盛澤鎮黨委書記李建炯說:“盛澤的紡織產業集群已經孕育出了一個優秀的產業生態系統,作為這個生態系統的某個物種的企業,似乎對於集群地有著無限的依賴,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一樣。”
對於產業集群對地方經濟的貢獻, 廣東省政府參事、區域經濟研究專家陳鴻宇這樣點評:廣東經濟的活力與潛力,在於未來能否發揮好產業集群的優勢。
“低小散”的創新突圍
——中小企業面臨關鍵技術瓶頸,產業創新聯盟化單打獨斗為通力協作,促進產業升級
“一兩個企業發展可以單打獨斗,但產業發展必須著眼長遠,必須攻克大批特色產業關鍵共性技術,而這明顯不是幾個企業能獨立完成的任務。”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葉景圖說。
為了進一步聯合產業鏈條上下游,攻克特色產業關鍵性共性技術,產業集群中又出現了由區域內的行業骨干企業與優勢高校、科研機構等聯合組建的產業創新聯盟。
創新聯盟實現的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華夏陶瓷”將污染陶瓷做成了清潔陶瓷,還佛山一個碧水藍天﹔白色家電攻克“二氧化碳熱泵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提升了整個廣東的家電產業水平,打破了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
在聯盟的庇護下,眾多中小企業不再“孤獨”,它們“抱團”創新。至2011年7月,廣東已組建了35個省部產學研創新聯盟,聯盟內企業4年來出口創匯總額達430多億美元,新增利稅累計2300億元﹔聯盟總共獲得專利1.6萬件﹔攻克產業關鍵技術88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