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高速增長后,中國經濟增長率近來有所下降這一事實已為社會各界所認可。而國家統計局10月18日出台的最新經濟數據顯示,三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7.8%,增速比上季度反彈0.3個百分點,創出年度新高。這一亮眼的數據令人振奮。
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指出,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主要指標處在合理區間,有利於調結構、促改革。下一階段,下更大的力氣促進改革開放,下更大的力氣調結構、轉方式,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長期發展的內生動力,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企穩回升態勢明顯
目前,經濟企穩態勢明顯。從統計數據看,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38676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7%。其中,一季度增長7.7%,二季度增長7.5%,三季度增長7.8%。
據介紹,前三季度,農業方面,全國夏糧總產量13189萬噸,比上年增加196萬噸,增長1.5%。秋糧有望再獲豐收﹔工業方面,生產穩中有升,企業利潤繼續增加。
另據統計,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實際增長20.2%。其中,民間投資增長23.3%。此外,基礎設施(不包括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與供應)投資同比增長25.1%。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6個百分點。
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2.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3%),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2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基本穩定,工業生產者價格降幅收窄。
市場信心逐步增強
經濟能在第三季度扭轉頹勢,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分析說,從影響因素來講,應該說是有多種因素,既有國外的因素、國內的因素、政策的積極推動,也有企業主動調整的結果。
“首先得益於國務院及時創新宏觀管理方式,明確調控區間,這對引導社會預期、增強企業的發展信心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盛來運說,企業的信心增強,社會預期穩定,就願意簽單,願意擴大投資。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研究室主任牛犁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上半年經濟增速逐季減緩,下行壓力加大,海外投行都對中國經濟做了悲觀預測。但政府並未亂了陣腳,繼續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之后出台經濟增速的底限,讓市場信心得以穩固。
推動經濟回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國家政策的支持。盛來運表示,從一季度開始,黨中央、國務院有序地圍繞調結構、穩增長、促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經濟平穩運行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例如以簡政放權為突破口的行政體制改變,還有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這些都為企業經營創造了很好的環境。加大棚戶區改造,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包括前段時間出台的“寬帶中國”的戰略,鼓勵信息化消費,這些方面都有利於調動和激發內需潛力。
“第三個方面的因素可能與國外經濟復蘇、企穩好轉有一定的關系,很多發達經濟體從今年的二季度開始緩慢復蘇,這對我們擴大出口或者是穩定出口產生了一些積極的作用。”盛來運認為。
牛犁同時指出:“去年三季度經濟增長速度是7.4%,基數比較低,所以今年三季度增速同比高一些,這也是一個原因。”
未來呈現穩中趨緩
有人認為,借著目前經濟企穩回升的良好勢頭,未來經濟有可能大幅回升。對此,牛犁持謹慎態度:“我認為四季度經濟增速將放緩,低於7.8%。”
牛犁分析說,今年房地產銷量和金額都在放慢,制造業雖然連續3個月反彈,但產能過剩的問題並未根本解決,所以在四季度時會回落﹔基建投資雖然有政策支持,但今年審計署的調查和銀行放款的謹慎,有可能使基建投資在未來面臨資金緊張的問題,所以說在四季度也會穩中略放緩﹔消費方面,因城鄉居民收入增速放慢,消費后勁不足,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將減弱﹔9月外貿比預期差很多,估計四季度能保持平穩,不會有很大增長。
牛犁同時提醒,由於去年四季度經濟增長基數比較高,是7.9%,所以今年四季度如果經濟增長同比下降,並不代表經濟真的變差,經濟增長的環比應該是不錯的。
“總之,市場信心增強,大家對中央下一步的改革有許多期待,企業補庫存還在進行,整體上看,四季度經濟增長相對平穩,略微放緩。預計全年經濟增速在7.6%,超額完成預定目標。”牛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