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是中國產業發展多年來的痼疾,雖然政府想方設法進行化解,但過剩勢頭仍未減輕。專家建議,應將治理產能過剩放在更廣闊的視野中。除從內部,如擴大內需消化產能以及淘汰落后產能來解決問題外,還要引導國內企業走出去,通過出口或擴大對外投資,將產能轉移到有所需求的國家。這樣做利己利他,也是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
化解任務史上最重
產能過剩在我國曾多次發生。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過4次較為明顯的產能過剩。第一次是上世紀90年代初,后來搞了3年治理整頓。第二次是在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主要是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第三次是在非典以后,2004年對產能過剩又有比較多的議論。還有一次就是現在的產能過剩。
與前幾次相比,此次產能過剩面積廣、程度深、數量多,化解難度也最大。據了解,如今產能過剩行業不僅有傳統產業的鋼鐵、水泥、電解鋁、造船、家用電器、石化、平板玻璃等行業,還包括太陽能光伏、風電能設備制造、LED照明等新興行業。而且有些行業過剩的產能是絕對性和長期性的。
雖然一直在喊“產能嚴重過剩了”,可有些行業如平板玻璃、電解鋁和水泥等行業,還在不斷形成新的產能。專家指出,產能過剩危害嚴重,導致投資效率明顯下降、企業經營困難、財政收入下降、金融風險積累等問題,目前已成為中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的根源。
行政干預影響產業發展
產能過剩至今如此嚴重,實乃長期內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從國際層面看,金融危機前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國,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在其中逐漸成為世界制造中心,西方發達國家成為全球主要市場。在西方國家的強勁需求下,中國不斷擴大產能,加大馬力生產各種產品,促成世界經濟一片繁榮之相。
然而,金融危機發生之后,原有的繁榮像水泡一樣破滅: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陷入債務危機,全球總需求低迷,中國這一世界制造中心產能過剩的問題立刻凸顯出來。雖然西方國家經濟目前開始復蘇,但其改變了發展策略,強調在國內實現再工業化,今后,中國過剩的產能很難指望通過外需來解決了。
從國內看,除市場經濟的盲目性外,產能過剩也有政府干預的原因。一些地方政府為出政績急於上項目,採取稅收減免、土地優惠、財政補貼、降低能源資源價格甚至不惜放寬環境、社保標准等招商引資。在有些官員眼中隻有GDP,早把產能是否過剩、產業布局是否合理拋在了腦后。
“造成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是行政力量推動產業發展,考慮到我們的投資是政府主導型的,這點不難理解。比如,在產能已經明顯過剩的情況下,仍然有16個省(區市)把鋼鐵、23個省把汽車作為‘十二五’時期的重點發展產業,30個省(區市)把新能源產業作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馮飛說。
產能輸出提供世界機遇
有專家指出,將過剩產能向有需求的海外市場轉移,在當下不失為一劑良藥。凡事是相對的,過剩產能在我們這裡是負擔,在其他國家則有可能是財富。據了解,墨西哥、中亞一些國家、印度、伊朗等都歡迎中國去投資,並希望中國參與他們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出口加工區建設等。
跨境投資可以實現雙贏,很多國家都從中受益。據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介紹,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實施期間,西歐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25%,更為重要的是,“馬歇爾計劃”及時消化了美國自身的過剩產能。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國內傳統制造業企業加快對亞洲“四小龍”(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東亞和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外投資,向海外轉移過剩產能,在此過程中,日本不僅形成了母國與投資國之間垂直分工,帶動本國技術和設備出口,而且通過大規模地進行海外投資,使其制造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
“美日的經驗給中國提供了很大的啟示,讓我們把治理產能過剩放在更為廣闊的視野中。”張茉楠說,從時間周期看,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很難在短期內有所緩解,因此,積極主動地創造外需,加快中國產業資本走出去,積極推進“產能輸出”戰略,不僅可以緩解內部供需矛盾,也必將為中國的全球化發展帶來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