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畢業一年多了,但直到找到這份工作,我才開始睡得安穩了,爸媽也不像以前那麼焦慮了。”18日,在武漢市人社局,談到找工作的艱辛經歷,王鈺長舒了一口氣。
王鈺今年24歲,是武漢市青山區人,去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大三時,由於一心考研沒有去找工作,考研面試失敗后,錯過了對口專業的招聘黃金期,加上畢業論文寫作的壓力,心灰意冷的王鈺打算畢業后再找工作。
畢業后,王鈺先后找了兩份工作,但都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得不放棄。近一年的求職坎坷路和兩份工作的失敗,讓她心裡直打鼓,自己到底適合干啥、又能干啥?
今年2月份,王鈺在青山區人才服務中心看到了一則通知,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可以進行登記。於是她就登記了自己的個人信息、求職意願、期望工資等信息。
武漢市勞動就業管理局副局長鄭書超介紹,王鈺看到的其實是“武漢市人社局關於開展2012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登記的公告”。
登記以后不久,王鈺就接到了青山區勞動就業部門打來的電話,工作人員仔細詢問了她想找什麼樣的工作,向她推薦了幾個工作。今年5月份,王鈺接到消息,青山區政務網發布了一些公益性崗位的招聘信息,讓她去看看有沒有中意的。
王鈺上網一查,果然有自己想做的文員類崗位。后來,她順利通過了筆試和面試,成為區裡武東街道辦事處的一名勞動保障監察協理員。
其實,不僅是王鈺享受到了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實名登記的好處。湖北省人社廳工作人員喬睿告訴記者,早在2011年湖北省就開始了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實名登記工作。
據了解,湖北省人社部門在從教育部門接收的基本信息的基礎上,將未就業畢業生信息按照生源地分解到各地,設立專門服務窗口,建立完善“實名制”台賬,摸清畢業生家庭詳細地址,確保信息真實准確。
在此基礎上,將離校未就業應屆高校畢業生納入到全省的就業失業登記証管理信息系統,實行動態管理。對有就業意願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重點開展了“送崗位入戶”活動,為每名有求職需求的高校畢業生提供3個以上崗位,並將崗位對接服務送進社區、送到畢業生家門口。
去年,湖北2.18萬名沒找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之中,有1.4萬人自願進行了實名登記,1.1萬人在幫扶下找到了工作。今年,據初步統計,從全省范圍來看,2.36萬工作無著落的畢業生之中,已有6400多人進行了登記,5100多人實現就業。
除進行實名登記外,湖北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湖北省人民政府日前出台的《關於進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對小型微型企業新招用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按小微企業為新招用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實際繳納的保險費給予補貼﹔開展崗前培訓的,給予200元—2000元的培訓補貼﹔對有創業意願的高校畢業生,納入當地創業服務體系,提供政策咨詢、項目開發、創業培訓、融資服務、跟蹤扶持等“一條龍”創業服務,從2013年起,將創業培訓補貼政策期限從目前的“畢業年度”調整為“畢業學年”,補貼標准為1200元/人。這些政策,同樣適用於離校未就業大學畢業生。
武漢市人力資源市場主任李永洪告訴記者,武漢市內安置離校未就業大學生的企業見習期間可獲得每人次500元的見習補貼,以后還可獲得社保補貼﹔在孵化基地內創業的,每年可獲得最高1.8萬元的補貼。
在實名登記同時,武漢還實行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自今年9月份起,武漢各區在實名制登記基礎上,採取職業介紹、職業培訓、人事勞動保障代理等政策措施,並在公益性崗位安置、“三支一扶”等基層工作方面採取了傾斜性措施。武漢規定,各區職能部門對就業困難的畢業生要指定專人負責,實行“一對一”幫扶和就業服務承諾制﹔對不挑不揀的畢業生,10個工作日內推薦上崗。
“沒想到填了一張登記表,工作還真找到了。”王鈺說,有了這份穩定而且充實的工作,老爸老媽也很欣慰,家裡歡聲笑語也多了許多。(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