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七旬的安徽銅陵市民袁貽永是棚戶區的“資深住戶”。在他家亮堂堂的客廳裡,說起幾年前8口人還擠著住19平方米的平房,他頗有感慨。
“這套房子81平方米,我隻補了差不多兩萬塊錢,我家人口多,還照成本價買了一套經適房,一家人都能住得舒服。”掰著指頭,袁大爺算了一筆自己的“搬家賬”。
銅陵市住房城建委副主任羅芙蓉給記者算了另外一筆賬:以一個住在棚戶區30平方米平房的三口之家為例,改造時考慮到樓房公攤等問題,無償還給36平方米。這家人要改善生活條件,選擇回遷到一套65平方米的兩居室,那麼,剩下的29平方米隻需按照每平方米1800元的成本價補足差價,也就是5萬多塊錢。相比動輒每平方米四五千元的商品房,足以安居。
對於政府來說,回遷房由政府委托開發商代建,並在竣工后回購。差額部分,必須全部由政府買單。
政府買單,錢從哪來?
“首先就是政府投入,銅陵市將土地出讓收入的2%—5%、公積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貸款風險准備金和管理費用后的全部余額等,由市財政統籌,連同財政預算安排的資金,專項用於棚戶區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銅陵市財政局副調研員鐘瑛告訴記者。
她介紹,“對於棚戶區改造的行政性收費以及政府性基金等,銅陵進行了大量減免,包括城市基礎設施配套、人防工程易地建設等費用。2008年到2012年間,銅陵共減免相關費用15646.2萬元。”
除了政府直接掏錢,銅陵市還搶抓作為全國第一批“債貸組合”試點城市的有利契機,將非成片棚戶區和城中村打包成整體項目。
2012年至今,項目融資帶來了15.6億元的銀行貸款,並於今年8月26日成功發行由國開行擔任“綜合融資協調人”、國開行全資子公司國開証券任主承銷的“2013銅陵建投債”。
“這是安徽省首隻、也是全國第二隻‘債貸組合’試點企業債券,發行規模為15億元,期限為7年,發行利率6.98%,募集資金全部用於棚改。”銅陵市建設投資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投融部部長任理說。
除此之外,銅陵還通過吸納民間資本,通過讓民間資本投資參股、委托代建等形式參與棚戶區改造,並對其給予土地、稅收方面的優惠。
與此同時,由市、區兩級政府組建的政府性投資運營公司,來負責保障房的投資建設和運營,也吸引了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保障房建設,以實現保障房融資——建設——運營——再建設的良性循環。
“棚戶區改造,是銅陵市的‘一號民生工程’,既有利於經濟增長,也是一項關乎民生的大事。”銅陵市市長侯淅?說,跟其它城市比,銅陵棚戶區最顯著的特色是“量大面廣”。為此,銅陵市啟動了大規模棚戶區改造,並在資金保障上開始了一個又一個全新而大膽的試點。
羅芙蓉介紹,“銅陵將棚戶區改造與保障房建設結合起來,將政策調控與存量房地產盤活進行結合,盡量減少政府直接建設安置房的總量,探索貨幣化補償、市場化運作和政府團購商品房的形式。”
具備商業運作價值的成片棚戶區,一律採取公開招拍挂方式選擇投資者實施整體開發,政府定價回購安置,同時配建部分保障房。多余房源可作為商品房公開銷售,力求達到收支平衡。
不具備商業運作價值的非成片棚戶區、危舊房,則通過在土地、市政設施、規費、契稅上給予配套或減免等政策優惠,鼓勵居民團購商品房。
另外,銅陵也支持困難企業利用自有土地集資建房實施棚戶區改造。
“對棚戶區進行改造,政府掏了多少錢、用了哪些手段,這些聽起來都跟老百姓沒有直接關系。”侯淅?說,“但是反過來想,如果沒有可持續發力的資金保障機制,老百姓的安居夢想怕就要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