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足音漸近,深化改革已經成為各界共識。
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們推出一系列來自一線的民生調查。在保障房建設、促進就業、穩定物價、基層醫改等領域,很多探索在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著。隻有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個判斷在各地的實踐中得到了廣泛印証。
在四川自貢自流井區老街,最近鄰居們串門不問“吃了沒”,改問“簽了沒”。
“排號排晚咯,10月底才能簽搬遷協議呢。”居民李新華大媽語氣裡帶著遺憾。
記者挺納悶:這是一條宜居的老街,長河之畔,綠樹縈繞﹔長長的青石板路蜿蜒而去,街道兩旁是錯落有致的清代民居。多少游人流連忘返,大媽,您為啥這麼想搬呢?
“說好聽是清代民居,說難聽就是棚戶區。我這房子在老街算不錯了,可再怎麼維修,底子也是100多年的老房子。有次‘嘩’的一聲,天花板就塌了,嚇死人?!”李大媽拍著胸口說。
“前期我們做了摸底調查,99%以上的居民都希望搬遷改造,所以才啟動了這個項目。”在自流井老街征收辦公室裡,一些居民正在排隊簽協議,社區主任李發潤說,“現在排隊已經不算什麼了。第一天排簽協議的號,有人凌晨3點就來排隊了。”
自貢拆遷改造的原則叫“政府推動、居民主體”。拆不拆,居民說了算。棚改項目啟動前,政府做民意調查,征求棚戶區居民的意見,絕大多數住戶簽訂模擬搬遷協議,改造才能啟動。
“隻要有一定比例以上的居民不同意,項目就不會啟動。”自貢市房管局副局長羅煜介紹,這是自貢的一條“紅線”。
既然都想搬,那麼,這條滿載著自貢人記憶的自流井區老街,就要消失在挖掘機之下了嗎?
“不拆,不拆!”踩著腳下的青石板路,羅煜話語堅決,“搬是要搬,但所有老街區都不拆。別說房子不能拆,石板路都要原樣保存。”
他說,改造舊街區棚戶區,並非簡單推倒舊房子,賣地建高樓。對自流井區這樣有大量城市記憶的棚戶區,自貢市實施整體保留保護。老城的空間尺度、歷史風貌和傳統生活氛圍都要保留下來,隻對危舊房屋進行一定的加固修繕。
這種改造方式在自貢稱為“微更新”,也是來自老百姓的點子。
“這樣改造,也是老街坊們提出的建議。不想自己的城市沒記憶,面目全非,千城一面。”羅煜說,“老百姓的點子往往很高明,含金量高喲!”
在不久前的一次棚改座談會上,自貢市委書記雷洪金這樣定義自貢新棚改,“改造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城市有機更新、功能重組、生態恢復、街區復興的過程。”
他認為,改造危舊房棚戶區,既承載著改善群眾住房條件、保障改善民生的迫切願望﹔又承載著群眾的就業需求、長久的情感記憶﹔還承載著完善城市綜合功能、提升城市價值的歷史重任。
根據不同街區的不同情況,自貢將棚戶區分為3類,對應著3種不同的改造方式。
第一種就是自流井老街、貢井老街這樣的“微更新”。即針對體現歷史文化特色、傳統風土人情的危舊房棚戶區,隻做原貌修復。
這些棚戶區在幾十年前都是自貢最繁華的地段。可是現在看來,大量房屋破舊甚至成為危房,大量低收入居民聚居於此,缺乏配套設施,居民急切盼望拆遷改造。
“以貢井老街為例,沒有門面房做生意,單純居住的居民,我們動員他們搬上樓,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也給改造騰出地來。在老街做生意的居民,願意留下的,房屋修繕、配套完善后繼續做生意,願意搬走的也可以換新房。”
與“微更新”相比,更多的街區得“局部更新”。
“局部更新”佔到自貢市棚改計劃的六成,這類街區裡除了少部分具有保留價值的建筑,更多是上個世紀建設的磚、木結構的平房和筒子樓。“局部更新”解釋起來也簡單:該留的留、該拆的拆、該建的建。
此外,對整體破舊、設施缺失、環境惡劣,處於生態保育區、地質災害區,阻礙城市空間發展的棚戶區,那就“整體拆除”,選址重建。
“棚改的主體是居民,應該發揮他們的積極性,更要尊重他們的改造意願。”羅煜說,“畢竟,居住環境的改善,關乎的是他們自己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