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也是有表情的
有的很美,有的很惡毒
魔鬼式訓練把參賽的孩子們修煉成精,節目組隻能從古籍裡翻出更難的詞來對付他們。
“很多詞,連我都聞所未聞,《辭典》裡根本找不到。”蘇雲生說。
怎麼辦?靠猜!
比如讓陸佳蕾折冠的“婉孌(lu?n)”,就是她猜的。她的推理邏輯夠縝密:詞義“美好的樣子”,多是形容女子,這兩個字應該都是女字旁,所以第一個字她首先想到“婉約”的“婉”,而峰巒、鸞鳳和鳴的聲旁都是“亦”,“孌”字也隨即出爐了。
陸佳蕾說,這正是她這次參加比賽的最大收獲:“以前總覺得認字很枯燥,當你掌握漢字構造中形聲和會意的規律,就無需死記硬背了。”
長著一張蘿莉臉的亞軍於加敏,有了更詩情畫意的解讀:“每個漢字都是有表情的,有的字一看就很美,有的字一看就很惡毒。”
但凡“王”字旁、“?”字頭的字,在她眼裡都是美的。“今天中午我剛吃了芫荽(y?n su?),其實就是香菜啦,但這兩個字看上去是不是更有美感?”而“骨”字旁的字,在她眼裡就是惡毒的,比如“骨骼”、“髖關節”,總讓她覺得毛骨悚然。
“當我們讀懂漢字的表情,你會發現,它們不僅僅是工具,而是藝術。”於加敏說,就在認字、猜字的過程中,認識到漢字原來那麼有趣。
如果孩子沒興趣,不必多認生僻字
斗箕(d?u ji指印的意思)、驊騮(hu? li?赤色的駿馬)、溪刻(刻薄苛刻)……前晚的決賽中,這些詞接連把小選手挑落下馬。
電視機前的觀眾替他們叫屈:“這不是故意刁難人嘛。”有網友不禁問:“這些生僻字,或許一輩子都用不到,認識有用嗎?”
浙大中文系研究漢語言文字的教授池昌海告訴記者,普通人掌握4000個左右常用字,足以應付日常的閱讀與寫作。至於多識難字、生僻字,在他看來,就和學奧數一樣,有天賦和興趣固然是好,但對大多數人而言,是無效的。“所以你不認識,也不必自責。尤其是一些家長,如果孩子沒有興趣,就別讓他們效仿,去背那些很難用上的詞。”
《聽寫大會》題越出越難,導演關文正也很無奈,“不是節目主觀上要用難詞,而是這些孩子太厲害。”建立題庫的是節目組3位同事和兩名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外援,為了不讓比賽無止境地進行下去,他們隻能從古詩詞、文言文或近現代文學經典中請出生僻詞匯。
“有些詞寫起來很生僻,但這些詞在聽寫過程中,在央視的播出時,旁邊有文化專家在進行解讀,這時就有了一種文化的傳承,這是書寫背后的價值。”池昌海教授說,這才是節目最重要的出發點和歸宿所在。
亞軍於加敏的話或許更值得大家回味:“一個字不用,才會變成生僻字,慢慢淡出我們的視線。魯迅說,路是人走出來的,那麼,字也是用出來的。” 本報記者 徐潔
(來源:錢江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