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青海省投入巨資“為大地母親治病療傷”

2013年10月10日13:46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抉擇,為了子孫后代——青海地質環境恢復綜合治理紀實

2003年,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大工程在青海高原上悄悄拉開了帷幕。從這一年開始及至其后的數年間,第一支隊伍出發了,第二支隊伍出發了,第三支隊伍出發……他們前仆后繼,奔向祁連山區、三江源頭、青海湖畔、河湟谷地……開始了一場場特殊的戰斗——治理恢復礦山地質環境,修補歷史遺留在大地母親身上的創傷,再造一個風景秀美的新青海。

這一年雖然沒有什麼特殊含義,但這項宏大工程卻是人們在有了深刻的歷史教訓之后作出的抉擇,它的意義注定要被載入史冊,要被后人評說。

有人曾經說過,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礦產資源的開採點燃了人類文明的燭光。但當亂採濫挖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無度索取,當古老的地域文明在亂採濫挖中隨著草木的凋零而衰敗,隨著根須的枯焦而隱沒,哪裡還會有人類文明而言?

青海本來是個貧瘠的地方,但也是一個富有的地方。它的富不僅僅因為它擁有孕育五千年華夏文明的三江之源,更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潛在著巨大的經濟價值,其中氯化鉀、鋰、石棉、硅灰石、溴等8種礦產藏儲量居全國之首。青海的礦產開發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那時間,大通的煤、錫鐵山的鉛、西寧北山的鐵、大通河流域的砂金等都已有初步開採和冶煉。此后,歷朝歷代隻知採挖,而言治理者史書鮮有記載。毋庸置疑,新中國成立后,青海礦業曾經為國家做出過巨大貢獻。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由於立法的勘採技術的長期滯后,也使我們付出了巨大的環境資源代價。進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國家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礦業逐漸成為青海的支柱產業,在一些地方,由於政府管理體制不完善,加上一些人私欲膨脹,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亂採濫挖現象。從歷史到現實,長期沒有節制的亂採濫挖,不僅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同時也引起了一系列嚴重的地質環境問題。採挖地區地質地貌景觀被破壞,土地植被資源被佔壓挖損,地下水均衡系統被打亂,礦山次生地質災害頻發,礦山地質環境受到污染……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批農民涌入三江源地區,對金礦進行掠奪式開採,10多年的砂金開採,使這一地區礦山自然環境面目全非,呈現出一片破敗荒蕪的景象,甚至在有些地方還出現了“住在源頭沒水喝”的難題。

在祁連山區,豐富的砂金、煤、貴金屬等資源已經被開採長達近百年,地質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由此引發了周邊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加劇、水源涵養能力降低等環境問題。

在享有“聚寶盆”之稱的柴達木盆地,長達200多年的鹽湖資源開發,釀成了一系列地質環境問題。

在青海湖流域,在河湟谷地,大大小小被遺棄的石料場和砂坑遍布……

這還是那個地大物博的大美青海嗎?除了亂採濫挖,除了亂採濫挖之后留下的滿目瘡痍,我們還能給子孫后代留下什麼?誠然,那時間,不僅僅是青海在思考這樣的問題,全國其他一些地方和中央高層也在思考這樣的問題。因為,全國性的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問題已經嚴峻到了令人不得不思考的地步。當然,這樣的反思,也隻有具備了科學發展意識的當代人才能生發出來,才能在這種深刻的反思中做出最明智的抉擇。

2003年,一場宏大的治理工程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拉開了大幕。

比起全國其他一些地方,青海地質環境恢復綜合治理這把“大火”也許燃得更猛更烈。因為,青海不僅僅是資源大省,而且還是治理條件最艱苦的省份,也是生態環境最脆弱的省份。在一些地方,脆弱的生態鏈條一旦斷裂,就難以再行修復。所以,別人一份努力,我們就得付出十倍、百倍於人的努力。

自2003年開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中央和省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國土資源廳以實施省委省政府確定的“生態立省”戰略為己任,燃起了這場地質環境綜合治理的“大火”。2003—2013年我廳爭取中央和省財政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補助資金8.27億元,對全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突出的一些礦區進行地質環境綜合治理,綜合治理面積達9126公頃。

三江源頭砂金礦區完成治理和恢復草場面積4338公頃。通過覆坑平整、客土回填、網圍封育等工程措施,現已基本消除治理區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隱患,恢復和重建了礦區生態系統。

祁連山砂金、貴金屬及煤礦礦區完成治理和恢復草場面積1405公頃。其中,大通河流域的門源縣、祁連縣先后經過10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的實施,恢復草場534公頃。

青海湖流域完成砂石料場治理面積1223公頃。通過治理,可建立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影響防御系統,進而保護周邊草場,減緩草場退化,逐步改善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

湟水河流域石料廠完成治理和恢復耕地面積1086公頃。通過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基本修復了礦山及其周邊地區的地質環境﹔另一方面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積,提高了土地利用價值,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

柴達木盆地察爾汗鹽湖礦區完成地面調查400km2、室內試驗447組/9批,使盆地鹽湖鉀鎂鹽礦區的老(尾)鹵得到合理排放,徹底治理了尾鹵對礦床的污染破壞﹔同時,確保了礦區鹵水資源開發區公路、鐵路、天然氣管道、鹽田、建筑物及採輸鹵泵站、輸變電、通訊等設施的安全運行。

這一個一個治理項目才僅僅是一個開始,更加宏大的計劃還在后面。

如果一個人病了,民間有一種說法叫“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那是在強調治愈病痛的艱辛與不易。從這個思路延展開去,我們不妨把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喻為治病療傷——為大地母親治病療傷。醫生療傷首要的是要精細,要考慮傷者的生理條件,考慮採用怎樣的治療手段,如何用藥、怎樣才能在舊的瘡疤上長出新的肌膚……當然,地質環境恢復綜合治理機理可能比這樣的療傷要復雜許多,但其中也不乏相通之處。所有的艱辛、所有的付出,隻有那些真正參加過那一場場戰斗的人才能知道。作為旁觀者,我們隻能充分發揮我們的想象:在那些荒無人煙的冰天雪地裡,在那些海拔4000多米的崇山峻嶺間,正常人連走一步路也要長出一口氣,而他們是怎樣進行著精細的工作和繁重的體力勞動?又是怎樣讓大地母親的容顏重新變得美麗起來,並且煥發出新的生機?我們還可以猜想:連續7年的治理,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沒有一種強烈的意念支撐不行。那麼,這一種意念又是什麼?應該是青海國土人強烈的國土意識和永恆不變的責任。不管我們如何想象、如何猜想,最終,青海國土人用自己的雙手呈現給世人的,是一份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經過治理,瑪多縣紅金台砂金礦區、班瑪縣多卡吉卡礦區、曲麻萊縣白的口礦區2000多公頃的治理區域內,人工種植的優良牧草鮮草產量每畝高達1200多公斤,為自然狀態下每畝產草的5.1倍﹔門源縣大梁口門子砂金礦區、鶯歌咀煤礦區的100多公頃治理區域,不但解決了地質環境問題,而且還成為海北州生態旅游建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素有“海藏咽喉”的湟源峽又恢復了往日的風採﹔青海湖這一寶貴的地質遺跡,其流域及影響區的生態安全有了保障﹔河湟谷地上真正出現了“田方正、路平、渠直”錯落有致的新農田景觀﹔柴達木盆地地質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聚寶盆”又展現出新的姿容……

或許,這一切並不能說明全部,長久的環境效益還尚未完全顯現。

依據地區性生態服務價值的估算方法,有人曾經對治理區生態服務價值進行過精確的測算,但那些枯燥的數字隻能說明綜合治理的經濟價值,而在一個多民族地區,它的社會意義又怎能用一組數字輕易表達得出來呢?

在談到地質環境綜合治理的意義時,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劉山青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既是替前人‘還賬’,也是替我們的子孫后代打算,為的是民族之利、后人之利、長治久安之利。在青海這樣一個地方,生態環境沒有了,什麼也就都沒有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更無從談起。”劉山青話雖質朴,但意味深長。

在連續7年的治理過程中,青海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為環境恢復治理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接下來的幾年間,綜合治理已經有了明確的規劃。我們期待著,他們能為再造風景秀美的新青海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分享到:
(責編:段欣毅、常紅)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