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30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柴璽在該報言論版專欄《大使筆跡》發表署名文章《從中國夢到中馬經貿關系》,全文如下:
關注中國新聞的朋友們會發現,近期在中國的媒體中,有一個頻繁被談及的詞,那就是“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夙願,不僅將造福中國人民,而且將對本地區乃至全世界的和平繁榮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全世界都知道,中國的繁榮是世界之福,可偏偏有一小部分人隔三差五出來唱衰中國。最近某經濟學家認為中國過度依賴投資、廉價勞動力的增長模式將使“經濟增長這架飛機的引擎燃料耗盡,一頭栽在地上”。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曾以相似的理由預測過新加坡等“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將陷入崩潰,事實証明他錯了。這不是他第一次唱衰中國,用經濟學理論包裝的論點改變不了他戴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的事實,針對他關於中國的論調,學者們進行了有力反駁,認為中國可以依靠提高生產力和生產效率來實現持續增長和繁榮。我們不會忽視挑戰,但也不懼怕挑戰。中國經濟正在進行轉型升級,將更加注重增長的質量,中國8月份的外貿、工業生產和財稅等多項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已企穩回升,中國發展將再次令某些人“失望”,外界的雜音阻止不了我們實現中國夢的步伐。
馬來西亞當前也正在努力推動經濟和社會轉型發展,建設具有包容性、可持續發展的高收入國家,實現“2020宏願”,我想這也可以說是馬來西亞國富民強的“大馬夢”。實現“中國夢”和“大馬夢”的過程,對中馬雙方來說是難得的機遇,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當然我們也都面臨著一些挑戰,需要相互支持,精誠合作,共克時艱。中馬互為重要的貿易伙伴,中馬經貿關系的持續健康發展,對我們實現共同繁榮、早日達成各自偉大夢想至關重要。
如何使中馬經貿關系持續健康發展?我認為根本在於堅持“互利共贏”,隻有雙方都得到實惠,企業才願意開展貿易和投資,合作才能健康長久。回顧過去,中馬經貿關系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可以說處處都體現了“互利共贏”。前不久,我在參加馬來西亞海鷗集團活動的時候說過,海鷗集團把中國的優質產品介紹到馬來西亞來,雙方企業得到了利潤,馬來西亞消費者享受到了優質產品,這是典型的“雙贏”。今年1至7月,中馬雙邊貿易額為597.2億美元,同比增長14.9%,照此推算,中馬貿易額今年很有可能突破1000億美元。從縱向來看,在2000年這個數字還不到100億美元,已增長近10倍﹔從橫向來看,這個數字比中國同俄羅斯、英國、印度等國家的雙邊貿易額還高,在亞洲僅次於日本、韓國。中馬貿易額的快速增長無疑得益於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全面建成,而“互利共贏”是雙邊貿易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
促進中馬雙方相互投資也是我到馬來西亞工作以來的一項重點工作。三年前我曾謹慎地預測,中國將加大對馬來西亞直接投資。如今,我非常高興地看到,中國企業對馬投資熱情高,增長快,華為全球培訓中心、中國南車東盟制造中心等紛紛在馬設立,為當地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給經濟注入了活力。特別值得自豪的是,經積極倡導和推動,中馬分別設立了政府層面的“中馬欽州工業園區”和“馬中關丹工業園”姊妹產業園,同時促成中國公司參與關丹港口改擴建項目。可以說,“兩國雙園,史無前例”,這對促進中馬雙方相互投資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展望未來,我對中馬雙邊經貿關系“更上一層樓”充滿信心。這信心也是來自於中馬經貿“互利共贏”的發展模式。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的大背景下,中馬經貿優勢互補,仍有很大潛力可挖:馬來西亞除棕油、電子電器等優勢產品外,熱帶水果、白咖啡、燕窩等特色產品也深受中國老百姓歡迎,雙方在農業、漁業和傳統醫藥等方面合作空間巨大﹔同時,中國的各類優質消費品在馬市場前景廣闊,希望馬方未來進口中國更多的汽車、機電產品、清真產品等。中國政府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到境外投資,而馬來西亞完善的投資環境和優惠的政策,必然吸引更多中國企業來馬投資創業。我和我的同事將會繼續為促進中馬經貿關系進一步發展做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