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潘偉談中國救撈發展特色:形成“三位一體”的救撈格局

2013年09月29日10:45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9月29日電 今年是交通救撈體制改革10周年。為了更好的總結回顧10年來交通救撈體制改革取得的顯著成果,宣傳打撈第一線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做好交通救撈工作的宣傳報道,今日上午,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總工程師潘偉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以“交通救撈體制改革10周年”為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潘偉表示,經過體制改革后的十年發展,我國專業救撈能力有了大幅提高,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中國交通救撈發展之路,其特色包括以政府為主導的海上專業救助隊伍﹔“三位一體”的格局,形成了空中救援、海面救援、水下打撈的應急救助功能﹔服務於國家經濟、政治、社會、環境、人文的安全保障需要等。

潘偉指出,交通救撈體制改革10年,我國救撈事業探索實踐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中國交通救撈發展之路。實施了“關口前移、站點加密、動態待命、隨時出擊”的新的動態待命值班制度,狠抓“救助隊伍、打撈隊伍、飛行隊伍”三位一體的隊伍建設,認真履行“人命救助、環境救助、財產救助”三位一體的救助職責,充分發揮“空中立體救助、水面快速反應、水下搶險打撈”三位一體的綜合功能,在交通救撈實踐中進一步夯實了三個“三位一體”的救撈格局,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中國交通救撈發展之路。

潘偉介紹稱,經過10年的發展,目前我國救撈隊伍形成了救助、打撈、飛行“三位一體”的隊伍建制。他指出,“這在國際救撈同行中是沒有的,國外多以人命救助為主,尤其是發達國家目前主要依靠飛行救助,也就是直升機救助。”

同時,潘偉表示,經過體制改革后的十年發展,我國專業救撈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但相比世界其他海洋強國,還存在較大差距:

一是快速搜尋救生能力不足。包括救助船、救助航空器在內的救撈整體力量以及應急到達時間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大噸位沉船打撈能力薄弱。近年來,船舶不斷大型化發展,30萬載重噸以上的VLCC、38萬載重噸礦砂船及能夠裝載18000個標箱的集裝箱船等超大型船舶已投入使用,“一船沉沒、全港癱瘓”的風險越來越大,向我國大噸位沉船打撈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

三是大規模溢油、深水沉船存油及危險品處置能力薄弱。每年航行在我國沿海水域的船舶已達464萬艘次,其中各類油輪16萬艘次,各類危險品運輸船舶1萬多艘次。另外,預計2015我國深水油氣田產量將達5,000萬噸。海上原油運輸量的不斷增長和海上石油開採規模的不斷擴大,使得由於海難事故而引發重大海洋環境污染的風險越來越大,我國專業力量處置大規模溢油和危險品泄漏的能力亟待提高。

分享到:
(責編:尹深、仝宗莉)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