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溪瓷 《賣花姑娘》(1973年),取材自上世紀70年代朝鮮電影《賣花姑娘》。
《金陵十二釵》(1984年),曾獲全國陶瓷藝術展評一等獎。
200件“廣東造”陶瓷藏品開展 濃縮新中國歷史事件
文、圖/記者黃丹彤 通訊員牟遼川
1893年落成的廣東規模最大祠堂陳家祠昨天迎來120歲生日。昨天,歷經2年籌備的《時代印記·大師足跡——館藏20世紀下半葉廣東藝術陶瓷精品特展》在陳家祠開展,現場近200件清一色“廣東造”陶瓷藏品,呈現了新中國的一段歷史。展覽將延續到今年底。
策展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副館長黃海妍博士說,本次展示“廣東造”陶瓷藏品,主要從石灣陶、廣州彩瓷和潮州楓溪瓷中選取展品,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產物,印証著“藝術當隨時代”,蘊涵著特定的歷史文化信息。
據介紹,長達兩年的策展過程中,主辦方組織業務人員多次到潮汕、石灣、高陂等陶瓷產區調查,並訪問了劉澤棉、廖洪標、劉炳、黃鬆堅等承傳廣東民間工藝的多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從1959年開始,中國首個以“民間工藝”命名的官辦“民間工藝博物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進駐陳家祠,54年來,陳家祠收藏各類文物逾20000件(套),國家級珍貴文物近3000件(套),其中,20世紀下半葉廣東藝術陶瓷精品佔據相當比例。
其中,上世紀60年代的“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赤腳醫生”、“世界民族獨立運動”、“國際友誼”、“銀幕經典”以及1990年以來的“走向新時代”等200件精品陶瓷,幾乎濃縮了新中國的歷次歷史事件。
廣東陶瓷三大塊:
廣彩、楓溪瓷和石灣陶
黃海妍介紹,廣州彩瓷、潮州楓溪瓷和石灣陶是現代廣東陶瓷當中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半個世紀以來,涌現了一批大師級的陶瓷藝術家。他們的足跡,構成了20世紀下半葉廣東陶瓷藝術發展的軌跡。
“1954年石灣設立陶瓷雕塑工場,1956年廣彩加工場建成,1959年潮州楓溪組建廣東省楓溪陶瓷工業研究所,新中國成立初期,一個廣東藝術陶瓷制作百廢待興新局面全面形成。”
1956年8月,35名在戰亂年代轉移至港澳的廣彩藝人重回廣州,會同廣州的廣彩藝人共63名人員,組成廣州市陶瓷出口公司轄下的廣彩加工場。
1959年,廣東省楓溪陶瓷工業研究所組建,首任創作室主任林鴻禧,會同剛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的陳鐘鳴和葉竹青,還有吳金福、鄭才守、王龍才等人,創作了大量反映現實生活的優秀作品。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