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時政專題>>【2013專題】習近平出席APEC>>背景資料

背景資料:馬來西亞國家概況

2013年09月24日11:15    來源:外交部網站    手機看新聞

國名 馬來西亞(Malaysia)。

面積 330257平方公裡。

人口 2833萬(馬統計局2010年)。其中馬來人67.4%,華人24.6%,印度人7.3%,其他種族0.7%。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較廣泛。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

首都 吉隆坡(Kuala Lumpur),人口約167.4萬(2011年7月,馬統計局)。

國家元首 最高元首端姑·阿爾哈吉·阿卜杜爾·哈利姆·慕阿扎姆·沙阿(Sultan Tuanku Alhaj ABDUL HALIM MU'ADZAM SHAH),2011年12月13日就任第14任最高元首,2012年4月11日登基。

重要節日 全國各地大小節日約有上百個,政府規定的全國性節日有10個,即:國慶(又稱獨立日,8月31日)、元旦、開齋節、春節、哈芝節、屠妖節、五一節、聖誕節、衛塞節、現任最高元首誕辰。除少數節日日期固定外,其余節日的具體日期由政府在前一年統一公布。

簡況 位於東南亞,國土被南中國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西馬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北與泰國接壤,南與新加坡隔柔佛海峽相望,東臨南中國海,西瀕馬六甲海峽。東馬位於加裡曼丹島北部,與印尼、菲律賓、文萊相鄰。全國海岸線總長4192公裡。屬熱帶雨林氣候。內地山區年均氣溫22-28℃,沿海平原為25-30℃。

公元初馬來半島有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5世紀初馬六甲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16世紀開始先后被葡萄牙、荷蘭、英國佔領。20世紀初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文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地。二戰時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戰后英國恢復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宣布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

政治 實行君主立憲聯邦制。出於歷史原因,沙撈越州和沙巴州擁有較大自治權。

以巫統為首的執政黨聯盟國民陣線(簡稱“國陣”)長期執政,馬來人主導政權,政局總體穩定。2003年10月31日,馬哈蒂爾辭去黨政職務,巴達維接任馬來西亞第五位總理及國陣、巫統主席,政權平穩過渡。2004年3月21日,馬來西亞舉行第11屆全國大選,國民陣線贏得下議院90%以上席位,繼續執政,巴達維蟬聯總理。巴執政以后,努力打造一個廉潔、高效、透明的政府,提升國家對外形象和競爭力。2008年3月8日,馬來西亞舉行第12屆全國大選,國民陣線贏得222個國會議席中的140個,維持執政地位,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國陣議席首次未達三分之二。馬反對黨伊斯蘭教黨、民主行動黨和人民公正黨共奪得82個國會議席,獲得5個州執政權,較上屆有較大突破。巴達維於大選后繼續蟬聯總理。2009年3月,巴達維辭去黨政職務。4月,納吉布接任國陣、巫統主席,並擔任馬第六任總理。

【憲法】1957年頒布馬來亞憲法,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后繼續沿用,改名為馬來西亞聯邦憲法,后多次修訂。憲法規定:最高元首為國家首腦、伊斯蘭教領袖兼武裝部隊統帥,由統治者會議選舉產生,任期5年。最高元首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權力,以及任命總理、拒絕解散國會等權力。1993年3月,馬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取消了各州蘇丹的法律豁免權等特權。1994年5月修改憲法,規定最高元首必須接受並根據政府建議執行公務。2005年1月,馬議會再次通過修憲法案,決定將各州的水供事務管理權和文化遺產管理權移交中央政府。

【統治者會議】由柔佛、彭亨、雪蘭莪、森美蘭、霹靂、丁加奴、吉蘭丹、吉打、玻璃市9個州的世襲蘇丹和馬六甲、檳榔嶼、沙撈越、沙巴4個州的州元首組成。其職能是在9個世襲蘇丹中輪流選舉產生最高元首和副最高元首﹔審議並頒布國家法律、法規﹔對全國性的伊斯蘭教問題有最終裁決權﹔審議涉及馬來族和沙巴、沙撈越土著民族的特權地位等重大問題。未經該會議同意,不得通過有關統治者特權地位的任何法律。內閣總理和各州州務大臣、首席部長協助會議召開。

【議會】也稱國會,最高立法機構。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2003年5月,國會通過重新劃分國會和州議會選區的動議,國會下議院議席從194增至219個,除沙撈越以外的12個州議席從422增至505個。議員任期5年。2008年3月,馬舉行第12屆全國大選,共設下議院議席222個。2011年國陣佔下議院137席,反對黨76席,無黨派9席。下議長丹·斯裡·達圖·班迪卡·阿敏(Tan Sri Datuk PANDIKAR AMIN bin Haji Mulia),2008年4月28日就任。上議院共70席,由全國13個州議會各選舉產生2名,其余44名由最高元首根據內閣推薦委任,任期3年,可連任兩屆。2011年共有上議員62名,空缺8名。現任上議院議長丹·斯裡·阿布·扎哈(Tan Sri ABU ZAHAR bin Pawanteh),2010年4月26日就任。

【政府】 2009年4月9日,納吉布接任總理后進行內閣改組,共設25個部,內閣成員有:總理兼財政部長、婦女、家庭與社會發展部長納吉布(Dato' Seri Haji Mohd. NAJIB Razak),副總理兼教育部長穆希丁(Tan Sri Dato' Haji MUHYIDDIN)、總理府部長帕拉尼威爾(DATO' PALANIVEL)、總理府部長許子根(Tan Sri Dr KOH TSU KOON)、納茲裡(Dato' Seri Mohamed NAZIR Abdul Aziz)、諾爾·穆罕默德(Tan Sri NOR MOHAMED)、賈米爾·基爾(Dato' Seri JAMIL KHIR)、伊德裡斯·加拉(Dato' Seri IDRIS JALA),種植業及原產品部長柏納·吉魯克·東波(Tan Sri BERNARD GILUK DOMPOK),內政部長希沙慕丁(Dato' Seri HISHAMMUDDIN),新聞、通訊與文化部長拉伊斯·亞蒂姆(Dato' Seri Dr RAIS YATIM),能源、綠色科技與水務部長陳華貴(Dato' Sri Peter CHIN FAH KUI),鄉村與區域發展部長穆罕默德·沙菲(Dato' Seri MOHAMED SHAFIE),高等教育部長穆罕默德·卡利德(Dato' Seri MOHAMED KHALED),國際貿易與工業部長慕斯塔法(Dato' Sri MUSTAPA),科技與創新部長麥克西姆斯·喬尼迪·翁基裡(Datuk Seri Dr MAXIMUS JOHNITY ONGKILI),自然資源與環境部長道格拉斯·烏加·恩巴斯(Dato' Sri DOUGLAS Uggah Embas),旅游部長黃燕燕(Dato' Sri DR NG YEN YEN),農業與農基產業部長諾赫(Datuk Seri Haji NOH),國防部長艾哈邁德·扎希德(Dato' Seri Dr AHMAD ZAHID),工程部長沙茲曼(Dato' SHAZIMAN Abu Mansor),衛生部長廖中萊(Dato' Sri LIOW TIONG LAI),青年與體育部長艾哈邁德·沙比裡·契克(Dato' Sri AHMAD SHABERY Cheek),人力資源部長蘇巴馬南(Datuk Dr S SUBRAMANIAM),國內貿易與消費者事務部長伊斯梅爾·薩伯利(Dato' Sri ISMAIL SABRI),第二財政部長艾哈邁德·胡斯尼(Dato' Seri Haji AHMAD HUSNI),交通部長江作漢(Dato' Seri KONG CHO HA),外交部長阿尼法(Dato' Sri ANIFAH),聯邦直轄區部長農齊(Dato' Raja NONG CHIK),房屋與地方政府部長曹智雄(Dato' CHOR CHEE HEUNG)。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13個州和3個聯邦直轄區。13個州是西馬的柔佛、吉打、吉蘭丹、馬六甲、森美蘭、彭亨、檳榔嶼、霹靂、玻璃市、雪蘭莪、丁加奴以及東馬的沙巴、沙撈越。另有首都吉隆坡、布特拉加亞(2000年12月成立)和納閩3個聯邦直轄區。

【司法機構】 最高法院於1985年1月1日成立。1994年6月改名為聯邦法院。設有馬來亞高級法院(負責西馬)和婆羅州高級法院(負責東馬),各州設有地方法院和推事庭。另外還有特別軍事法庭和伊斯蘭教法庭。聯邦法院首席大法官丹·斯裡·阿裡芬·賓·扎卡利亞(Tan Sri ARIFIN BIN ZAKARIA),2011年9月12日獲任命。總檢察長丹·斯裡·阿卜杜爾·甘尼·帕泰爾(Tan Sri ABDUL GANI PATAIL),2002年1月1日就任。

【政黨】 注冊政黨有40多個。13個政黨組成國民陣線聯合執政。2001年5月,沙巴人民正義黨解散,並入巫統。2002年1月,反對黨沙巴團結黨重返國民陣線。2008年4月,反對黨人民公正黨、民主行動黨和伊斯蘭教黨聯合組成“人民聯盟”。2008年9月,沙巴進步黨宣布退出國民陣線,成為獨立政黨。

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Barisan Nasional):執政黨聯盟。1974年4月在馬來亞聯盟黨的基礎上擴大而成,成員黨相對獨立。大選時各黨採用統一的競選標志和宣言,候選人議席內部協商分配。強調發展經濟,協調各政黨利益,建立和平、穩定、繁榮、公正的社會。成員黨包括馬來民族統一機構,又稱巫統(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馬來西亞華人公會(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馬來西亞印度人國大黨(Malaysian Indian Congress)、人民運動黨(又稱民政黨,The People’s Movement Party)、馬來西亞人民進步黨(The People’s Progressive Party of Malaysia)、沙撈越土著保守統一黨(Parti Pesaka Bumiputra Bersatu Sarawak)、沙撈越人民聯合黨(The Sarawak United People’s Party)、沙撈越國民黨(The Sarawak National Party)、沙撈越達雅克族黨(Parti Bangsa Dayak Sarawak)、沙巴自由民主黨(The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of Sabah)、沙巴人民團結黨(Parti Bersatu Rakyat Sabah)、沙巴民主黨(Parti Demokratik Sabah)、沙巴團結黨(Parti Bersatu Sabah)。國民陣線主席通常由巫統主席兼任,現任主席為納吉布。

主要執政黨:

(1)馬來民族統一機構(The 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簡稱巫統,UMNO):馬來人政黨。成立於1946年5月11日。1987年4月因黨爭而分裂,被法庭判為非法組織。1988年2月馬哈蒂爾在原巫統基礎上重組“新巫統”(The New 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1996年,從巫統分裂出去的“四六”精神黨重返新巫統后再次還名為“巫統”。現有黨員280萬。巫統主席和署理主席代表國陣出任政府正、副總理。現任主席納吉布,署理主席穆希丁。

(2)馬來西亞華人公會(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簡稱馬華公會,MCA):最大的華人政黨。1949年2月27日成立,原名馬來亞華人公會,馬來西亞成立后改為現名。黨員103萬。現任總會長蔡細歷,署理總會長廖中萊。

(3)馬來西亞印度人國大黨(Malaysian Indian Congress,簡稱印度人國大黨,MIC):1946年8月2日成立。馬來西亞印度、巴基斯坦族政黨,旨在爭取和維護兩族利益。黨員55萬人。主席達圖·帕拉尼威·哥維達薩米(Datuk Palanivel Govindasamy),2010年12月6日就任。

主要反對黨:

(1)伊斯蘭教黨(Parti Islam Malaysia):原稱泛馬伊斯蘭教黨。以馬來穆斯林為主的宗教政黨,主要勢力在北馬。1951年8月23日成立,1973至1977年曾加入國民陣線。1959至1978年和1990年至今在吉蘭丹州執政,1999至2003年在丁加奴州短期執政。1992年8月決定在吉蘭丹州實施伊斯蘭刑事法。黨員80萬。現任主席哈迪·阿旺(HADI AWANG)。

(2)民主行動黨(The Democratic Action Party):以華人為主的多民族政黨。1966年3月19日成立,前身是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在馬來半島的分部。本屆國會最大反對黨。主席卡巴星(KARPAL SINGH)。

(3)人民公正黨(People's Justice Party/Party Keadilan Rakyat):1999年4月4日成立,前身是1990年注冊的伊斯蘭教社會聯盟。旨在聯合各政黨和非政府組織力量,抗衡政府,爭取公正。2003年7月,國民公正黨決定與反對黨人民黨合並為人民公正黨。黨主席為原公正黨主席、前副總理安瓦爾夫人旺·阿茲莎(Wan Azizah),署理主席為穆罕默德·阿茲敏·賓·阿裡(Mohamed AZMIN BIN ALI),前副總理安瓦爾·伊布拉希姆(ANWAR IBRAHIM)曾任該黨顧問。

分享到:
(責編:李宇浩、申亞欣)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