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目標最具體、措施最綜合、減排強度最大,專家解讀《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驅散霧霾 喚回藍天(熱點解讀)

本報記者 孫秀艷

2013年09月13日06: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驅散霧霾 喚回藍天(熱點解讀)

被稱為“國十條”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體現了哪些新的治理思路?能否從根本上扭轉當前空氣質量惡化的局面?日前,本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對這一計劃進行了詳細解讀。

“動大手術”,開創全新治污模式

“千萬不要把行動計劃僅僅當成是污染防治對策,它實際上是以大氣污染為導引,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參與行動計劃編制的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對“國十條”的這一定義,著實出乎記者的意料。

柴發合以幾個“最”來形容這一計劃——目標最具體、措施最綜合、減排強度最大,涉及部門最多、可能取得的效果最好。他認為,“國十條”十大類35項具體措施,反映的是對大氣污染成因的准確分析,而針對性的綜合措施可以說是對不合理不可持續發展方式的反思。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周大地表示,以往末端治理的治污模式,往往會造成局部達標,總量上升。“如今的污染形勢已經明晰地告訴我們,不可能做到在原有的發展模式下緩解矛盾,要扭轉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環境質量總體下降的趨勢,必須動‘大手術’。行動計劃以定量改善為全新目標,就是一個全新的模式。”周大地說。

“這份行動計劃可以說涉及與環境有關的方方面面,其權威性和約束性是無可比擬的。”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張遠航告訴記者,以往的污染防治規劃都是在原有的經濟結構、產業發展等規劃的背景下考慮污染防治問題,而今是在環境質量改善的目標下,綜合考慮整個發展的問題。

長期參與國家各項環保規劃制定的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總工程師楊金田表示,以往的環保規劃,因為是由環保單一部門制定,有很多局限。行動計劃以更高視角認識環境保護,是多部門合作參與的結果,起點不一樣,其措施的導向性、約束性都大大增強。

“十類35項措施,包括了污染減排、結構調整、科技創新、調整能源結構、優化布局、完善政策、健全法規、區域統籌、公眾參與等多個方面,可以說多措並舉,綜合防治,希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達到一石多鳥的效果。”柴發合表示,措施不僅針對污染的削減,而且針對發展過程的核心問題,打在了污染問題的根子上。

目標艱巨,但仍有實現可能

行動計劃提出了明確的奮斗目標和具體指標,公眾為之一振。然而,目標定得高不高、能不能實現?

對此,柴發合表示,“這是非常艱難的目標”,解決空氣污染是一個長期過程,美歐雖然也經歷過陣痛,但是對他們來說,問題出現一個解決一個,不像我們大氣環境質量問題呈壓縮性爆發性出現。柴發合介紹,以北京為例,現在PM2.5的平均濃度在90微克/立方米,要下降到60微克/立方米,依據以往的措施,要用10—15年,而今要在5年內實現這一目標,是非常艱巨的任務。

“目標反映的是國家意志,也是民心所向。這個計劃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主導,這在執行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張遠航表示,從目前情況看,技術層面基本可以支撐目標的實現,但是比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發展觀的問題。隻有所有措施都到位,目標才有實現的可能。

“目標的制定是各部門合作的過程,同時也是上下互動的過程。”柴發合透露,包括重點地區污染物削減的具體比例,在計劃制定的過程中,都與各地有過非常深入的討論和論証,地方將可能遇到的問題、困難已經擺上桌面,目標可達,措施可行。

綜合防治涵蓋了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調整能源結構等多項涉及經濟發展的“硬措施”,計劃的實行會不會影響經濟發展速度?對此,楊金田表示,經過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測算,一方面,污染治理投入的增加對GDP增長有不小的拉動作用,另一方面,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肯定會造成一些地方的財政稅收下滑,影響區域經濟增速。

“對於經濟社會的影響應該以更開闊的視角來看。”楊金田表示,人們重視對經濟的影響,卻往往忽視了計算污染對健康損失的成本。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投入產出比達到1︰5。“雖然一些措施可能短期內會對經濟發展帶來一定影響,但是從長遠看,從社會綜合效益看,‘大手術’一定會大有裨益。”楊金田說。

任務分解,各地各部門將出台配套細則

十類35條措施中的細則如何完善,也是公眾關注的話題。

“在重點區域,根據行動計劃制定的實施細則已經同步完成,包括了更細致更有針對性的措施。比如,河北已經制定50條措施來應對國家頒布的行動計劃。”柴發合這樣告訴記者。

“行動計劃可以說是一個綱領,綱領中涉及的措施都將逐字逐句被分解成任務,各部門主動承擔,盡快拿出可以操作的辦法和細則,這是一個基本原則。”楊金田說,在行動計劃制定的過程中,除了環保部門,發改委、工信、能源、建設、財政等部門的高層都深度參與,這為任務的分解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相信不久以后,與行動計劃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將陸續出台。

“行動計劃推進的過程會非常痛苦,這需要很大的智慧,絕不是拍拍桌子瞪瞪眼睛就能解決問題的。”柴發合說。

行動計劃為百姓謀福,同樣,計劃的實施缺不了公眾的參與。周大地說,百姓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之一,公眾必須面對一些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比如什麼樣的生活水平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又想要空氣干淨、又不願多掏錢的思想如何校正,這都需要社會的思考與行動。

“行動計劃體現了環境綜合管理的思想,共識共治才有共贏的結局。”張遠航說。

 

擴展閱讀:

大氣“國十條”發布 “十面霾伏”有望破解

我國擬用10年消除重污染天 新能源車或直接上牌

驅散霧霾 喚回藍天(熱點解讀)

大氣污染防治“史上最嚴厲”:目標提高措施加嚴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落地 啟動“強力問責”

分享到:
(責編:凌陳、潘旭海)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