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用行動建設美麗中國(理性看 齊心辦·理論熱點面對面2013)

——環境惡化怎麼扭轉

2013年09月13日06: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用行動建設美麗中國(理性看 齊心辦·理論熱點面對面2013)

  2013年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多次出現大范圍霧霾天氣,持續時間之長、影響范圍之廣,前所未有。

  環境惡化的嚴峻現實,社會公眾的焦慮和期盼,深深牽動著黨和政府的心。黨的十八大作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部署,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凸顯出中央對環境治理的堅定意志和決心。建設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既是黨和政府的緊迫任務,也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責任。

  ◎環境污染究竟到了什麼程度

  “十一五”以來,初步建成全國環境監測和污染源自動監控網絡,解決了2.15億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但環境好轉只是局部性的,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環境矛盾凸顯,壓力繼續加大,形勢十分嚴峻。

  ——空氣持續惡化。目前,我國70%左右的城市空氣質量達不到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准,霧霾天氣頻繁發生。全國酸雨污染仍然較重,酸雨區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12.2%。此外,有的地方還出現了光化學煙霧污染。現在,在一些城市,呼吸上新鮮空氣已經成為一種奢求。

  ——水污染日益嚴重。我國當前70%江河湖泊被污染,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90%流經城市的河段受到嚴重污染。一些主要城市及近郊地區地下水中,已檢測出有毒微量有機污染指標。

  ——重金屬污染呈現高發態勢。隨著我國城市化的推進,化工污染成為重大污染源,鎘、砷、鉛、鉻、汞等重金屬污染嚴重,在對水體造成污染的同時,也成為土壤中長期存在的“毒瘤”。

  環境惡化直接危害人的健康乃至生命。在我國一些地方,污染事故頻發,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有的地方已經出現“癌症村”。專家分析,腫瘤患者增加與環境日益惡化等因素有關。

  環境污染大多難以恢復,有的破壞具有毀滅性。污染問題表面看是環境問題,但卻是涉及社會穩定、民眾福祉的重大問題。自1996年以來,我國在信訪總量、集體上訪量、群體性事件發生量實現下降情況下,因環境問題引發的信訪和群體性事件卻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在上升。如果任由環境惡化趨勢蔓延,很可能會積聚社會不滿情緒,對社會和諧穩定造成重大沖擊。

  ◎環境惡化症結在哪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近10多年來,中央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並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力度不可謂不大。

  各地黨政部門對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表態也是堅決的。

  然而,在許多地方仍然存在“大氣污染靠風刮、江河污染靠沖刷”的落后狀態,環境狀況日益惡化,大家的感受也越來越差。人們不禁要問,既然上上下下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為什麼沒有換來天藍、地綠、水淨,而是陷入越治越差的怪圈?

  客觀上講,環境污染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國際經驗表明,當工業化處於中期時,由於人口迅速膨脹、城市化進度加快、資源消耗大量增加,不可避免會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要看到,盡管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由於發展質量水平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強,我國長期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承接比較多的是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的產業。更要看到,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工業化過程中不同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集中出現。歷史遺留的環境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新的環境問題接踵而至。在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發展方式仍然比較粗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十分尖銳。雖然我們也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但這種轉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歷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

  發展階段固然不可超越,但發展是不是就必須搞得污水橫流、臭氣熏天?透析這些年發生的許多環保事件,污染並非都是必然發生的,其中也有不少主觀因素。

  一是衡量政績過於看重“GDP”,致使地方政府不惜“血本”上項目,忽略了環境承載能力。另外,在很多地區,一些污染企業還是納稅大戶,甚至是當地的財政支柱,對這些企業“下死手”,無疑會斷了自己的“財路”。說到底,就是沒有真正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政績觀。

  二是環保部門不敢管、管不了,監管職能難以發揮。由於基層環保部門隸屬地方政府,環保局長不得不聽命於地方黨政一把手。一些地方領導也常常以“挪位置”、“摘帽子”等手段干擾環境執法,致使環保局長“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即使一些環保局長敢於挺身而出、嚴格執法,但由於技術落后、手段缺乏等原因,這樣的“小馬”也難以“拉大車”。

  三是污染企業違法成本低,手段隱蔽。由於我國現行法律對污染處罰標准偏低,導致許多企業寧願罰款也不購買使用治污設備,即使買了也當成擺設。遇到執法檢查時就“開機歡迎”,過后就“關機休息”。發生污染事件后,也很少追究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

  到底是要經濟發展,還是要碧水藍天?二者能不能兼得,是對各級黨委政府的重大考驗。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產業優化升級,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走出一條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新路子。當前的關鍵,就是要抓住環境保護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盡快推出符合實際、管用有效的舉措,讓人們看到環境治理實實在在的成效。

  ◎為何說環境監管能力亟須突破

  監管是環保工作的“千裡眼”,肩負著生態“守護神”的重要使命。缺乏有力的監管,再好的法律、再嚴的政策也會落空。

  這些年來,中央高度重視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環保部組織編制發布了《國家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十二五”規劃》。我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和環境執法監督體系基本建立。但是由於環境保護涉及面比較廣,全面加強監管也面臨不少“瓶頸”,亟須突破。

  理順環保管理體制。針對環保監管體制不順、職責不清的問題,不少專家建議推行環保系統垂直管理。這樣做,有利於上級環保部門將管事與管人統一起來,使環保部門的監管“一竿子插到底”,增強了環保監管的權威性實效性。

  建立聯防聯控機制。污染無地界,環境治理不能靠一省一市“單打獨斗”,而必須聯手行動。應認真總結國內外的治理經驗,在全國盡快建立統一規劃、統一監測、統一監管、統一評估、統一協調的區域大氣、河流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機制。

  加強基礎設施和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環境遙控監測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環境監控網和應急網絡,實現環境在線監測自動化,提高環境監測水平。建立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健全業務培訓機制,不斷提高環保隊伍的整體業務素質。

  嚴格問責機制。應嚴格排查污染中的“人禍”因素,嚴格追究相關部門和人員的責任。擴大問責范圍,將所有環境管理中的失職瀆職行為、所有承擔環境保護之責的官員,都納入追責范圍。增加問責主體,不能只是由政府說了算,其他相關部門也要能夠參與,同時鼓勵民間環保組織作為第三方,對各地環保治理進行專業評估,定期向社會公布。加大追責力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

  ◎為何治理環境需用“重典”

  把環境保護納入法治化軌道,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環境領域的立法、執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就制定了近30部,立法速度居各部門法之首,但人們普遍感到環保官司仍然難打。

  為什麼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這麼難呢?這是因為我國現行的環保法律還存在不少“短板”。有的環保問題無法可依,有些內容已不能適應新形勢需要,此外,環保法律之間相互銜接不到位,不能有效形成執法合力。

  解決好這些問題,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形成覆蓋環境保護各個領域、門類齊全、功能完備、措施有力的環境政策法制體系,真正把環境治理納入法治化軌道。

  加強重點領域立法。下一步還要抓緊填補法律上的空白和漏洞,加快研究制定污染物總量控制、飲用水水源保護、土壤環境保護、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等法律法規,修訂《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推動形成比較完備的環境法律法規框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各級環保部門應敢於拿起法律這個武器,切實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決不允許搞變通、打折扣,視法律法規為兒戲。把日常執法檢查與環保專項行動結合起來,實施跨行政區執法合作和部門聯動執法。健全執法程序,規范執法行為,建立執法責任制。

  推動環境公益訴訟。應盡快建立起配套完備的公益訴訟法律,健全環境公益訴訟程序,為開展公益訴訟提供依據。完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等制度,積極開展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健全環境損害賠償機制。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援助、進行司法救濟,提供必要經費支持。

  ◎為何美麗中國需要美麗你我

  面對嚴重的環境污染,很多人心裡都不免會有這樣那樣的想法,有的人埋怨企業,有的人埋怨政府,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既是良好生態的享有者,同時也是環境污染的制造者。看一看下面的事實就不難發現,環境污染其實人人都有份兒。

  先看看我們的居家生活。隨著我們生活條件好轉,各種各樣的消費品也日益增多,一方面滿足了我們吃喝拉撒睡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在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據統計,全國2/3城市都處於垃圾包圍之中,垃圾圍城成為一種頑疾。這些堆積如山的垃圾嚴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釋放大量有害氣體,給我們的生存環境帶來嚴重危害,被稱為潛伏在城市裡的巨型“炸彈”。

  再看看我們的出行。現在很多人習慣出門就開私家車,覺得這樣既方便又體面。殊不知方便舒適之處,也是污染加重之時。如果大家都能夠做到少開車,多坐公共交通工具,就可以大大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降低對空氣的污染。

  最后來看看在工作中造成的污染。很多辦公場所,即使大白天光線充足,也依然燈火通明﹔下班后空調照轉,電腦照開,耗電多少沒人在意。除此之外,廢舊紙張、廢棄電腦等對環境的影響也不容小視。

  眾人拾柴火焰高。扭轉環境惡化的趨勢,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更需要全社會“同呼吸、共奮斗”,需要每一個人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能不能自覺做到垃圾分類、不隨意丟棄?能不能少開一天車,自覺做到綠色出行?能不能實行無紙化辦公,自覺做到少用一張紙?能不能出門關燈關空調,自覺做到少用一度電?……我們相信,每個人的一小步,都是邁向美麗中國的一大步。

  掃描二維碼
  體驗更豐富

 

分享到:
(責編:潘旭海)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