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12日電 (記者賈玥)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今日做客人民網繼續就養老金改革問題提出自己的主張。她認為,目前大口徑地整合養老金雙軌制不太可能,可行性的選擇是“調低就高”,在這一過程中把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整合成一個制度。
領養老金前退休人員可以繼續工作
楊燕綏介紹,老齡社會是指由10個勞動人口贍養1個老人,深度老齡社會則是5個勞動人口贍養一個老人,現在OECD國家基本都是深度老齡社會。而當兩個勞動人口贍養一個老人時,就進入了超級老齡社會。她認為,國家要避免未備先老,做好發展老年服務業的准備。
對延遲領取養老金問題,楊燕綏說,養老金制度隻規定繳費年限和領取時間,並沒有規定退休年齡。現在老齡化國家的基本繳費年限在35-40年,當勞動者繳費時間滿足35年,要不要繼續工作,是他自己的事情。
“滿足繳費年限后,距離領取養老金還有一段時間,這段時間怎麼辦?”楊燕綏解釋說,有三種情況:一是有足夠收入,干自己喜歡干的事情﹔二是需要去工作,像在新加坡、紐約機場上都可以看到70歲老人在推行李車﹔三是由於健康等原因實在沒能力就業,這時需要國家政策兜底,可以領取一段時間的失業保險或低保,甚至可以提前領取養老金。
至於推遲領取養老金對新增就業的影響,楊燕綏認為,從國際經驗看,把領取年齡由60歲推到65歲,對就業的帶動作用還是很明顯的﹔而從65歲推遲到66歲、67歲效果就不太明顯。
補養老金缺口不一定靠推遲領養老金
楊燕綏認為,推遲領取養老金的年齡,不一定就能完全填補養老金缺口。有人希望由財政來補,有人建議剝離國有資產解決,但都沒有實施。她指出,如果單純依靠財政解決,政府過多印鈔票會造成通貨膨脹,還是會影響到所有人的生活成本。
“至於賣國企來解決,有人講過與其讓國企分紅利,不如讓國企承擔現在的繳費費率,”楊燕綏說,“我不同意賣掉國企,一個民族要是到了賣國企發養老金的程度,老百姓一點兒士氣都沒有了,而且沒有價值的企業的人工成本和負擔比想象要多得多。”
對養老金入市問題,楊燕綏指出,養老金結構首先要調整,第一要打破身份限制,總理和農民有差不多的國民基礎養老金,這一塊不存在投資問題,是以支定存,測算明年60歲或65歲有多少人要支付,人社部做預算報給財政,最后人大通過。第二部分是個人賬戶,政府鼓勵個人存養老金,但要在稅收減免、服務系統投資保值上介入。
雙軌制大口徑整合目前不太可能
楊燕綏說,所謂養老金雙軌制也有口徑問題。“小雙軌”存在於機關和事業單位之間,現在只是讓事業單位改革,機關沒有改,所以事業單位不願意﹔“中雙軌”是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之間﹔“大雙軌”是有工作的人和居民之間以及城鄉之間。
“我們的方案是大口徑地解決雙軌制問題。”楊燕綏表示,養老金改革第一要打破身份搞基礎養老金,人人都到60歲或者65歲領取一份基礎養老金,差異就在於納稅人可以拿到上一年度的50%、60%,而不納稅的人政府會讓你吃飽飯。
楊燕綏同時表示,現在看來大口徑地整合雙軌制不太可能,因為這涉及政府願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利益。但她希望提出來借此推動全社會參與討論。當前可能進行的選擇是“調低就高”,在這一過程中把機關事業單位、企業整合成一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