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香港望族百年祖屋亟待保護

2013年09月11日08:17    來源:南方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香港望族百年祖屋亟待保護

同盟會會員林立滉的故裡,卻被列入“三舊”改造范圍。林震宇供圖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實習生 馮梓瑩

  近日,新會文保團體“新會本土文化”組員向南方日報記者報料,位於新會城郊的不少見証華僑歷史的歷史建筑,由於長年處於空置狀態,周邊治安惡化,內部家私、欄杆等構件被盜,甚至連被文物部門評為“不可移動文物”的明代環溪廟門前的石獅子也於今年端午節不翼而飛。

  為了解新會城郊僑居的保護現況,記者來到現場,與文保人士一同尋訪那些散落巷陌之中鮮為人知的僑居建筑。記者在探尋的過程中發現,除了這些鄉間民居外,新會城區不少保存完好的騎樓、別墅都沒有被評為任何等級的文物單位,被改建的情況較嚴重。廣州大學嶺南建筑研究所所長湯國華表示,新會遭遇的難題並非“孤本”。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將歷史建筑的保護納入規劃,新會的案例無疑值得引起反思。

  發現

  望族舊居風華猶存

  僑鄉韻事再添新証

  位於珠三角西南的新會是一座安寧古雅的小城,又是廣東著名僑鄉五邑之一。

  這裡的老建筑一磚一瓦都見証著百載華僑飄洋過海、艱苦創業的奮斗史。位於城郊村竹林裡的利氏大宅,便是其中一個佐証。

  利氏大宅是文保團體“新會本土文化”近期的一個發現。據組員介紹,利氏家族第一代利良奕、利文奕兄弟在19世紀后期前往美國舊金山淘金,后前往香港發展,成為20世紀初期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第二代繼承人利希慎最為顯赫,他是香港開埠早期的著名地產商,銅鑼灣鬧市的利舞台、希慎道、新會道等均是其家族產業。其長子利銘澤繼承父業,擔任“希慎興業公司”總經理,是著名的愛國商人。其三子利孝和,則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的創始人。

  利氏在新會的大宅建於清末民初,是利氏家族發跡回鄉購置的物業之一,供利希慎的父親利良奕與叔父利文奕在此養老。

  大宅共有三處,磚木結構,均為嶺南傳統民居“三間兩廊”的院落式布局,由廳堂、天井、書房、廂房等部分組成。屋檐下還保留著精美的山水壁畫,牆上的灰塑和趟櫳門上的雕花同樣精巧雅致。

  利氏大宅的發現只是掀起了城郊村僑居群落的一角。在民間人士的指引之下,記者游走其中,發現村內的近代民居尚存不少。與開平、台山競相仿效的西式建筑相比,新會民居更具原汁原味的廣府情懷,建筑多為嶺南傳統民居,趟櫳門、青磚石腳隨處可見。同屬城郊村委會的“六鄉”更是6個規整雅潔的華僑住宅群,外表一致,都有精美的灰塑、彩繪壁畫,但細節上卻各不相同。

  五邑大學土木建筑學院教師譚金花介紹,這些精美的鄉村僑居,對解讀新會的早期華僑史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從開平來的利氏家族,之所以選擇新會作為落腳點,是因為當時五邑其他地區盜賊橫行,新會一帶卻是一片樂土。六鄉片區也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產生的。單是歷史本身就值得大書特書。”

  然而,文保人士林震宇反映,城郊村已被列入新會“三舊改造”拆遷范圍。利氏大宅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未被發現,也讓它的去留變數陡增。“盡管目前改造規劃還沒有正式動工,但隻要有開發商相中,利氏大宅隨時都面臨被推倒的可能。”

  除了拆遷以外,利氏大宅當下還面臨無人看管帶來的危險。記者觀察到,大宅后花園的牆壁已經開裂。文保團體成員表示,房中的家私不少都已被人偷走,甚至連牆垣上裝飾用的瓷瓶欄杆也不能幸免,盜竊手法還相當專業。至於其他僑居,由於新業主或租客對老房子感情淡薄,對拆遷也不置可否。有人甚至寧願將祖屋租為廢品收購站,卻不願對其進行維修活化。

  “我們不指望能把這些鄉村全都保護下來。哪怕是拆遷片區的6條古村能夠完整留下1條,作為新會歷史的一個見証,也算不錯。”林震宇建言,利氏大宅之類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華僑建筑,政府和業主后人應聯手保護,讓更多的新會人能了解當地的名人歷史,產生歸屬感。

  對策 統計歷史建筑編制保護規劃

  在江門五邑地區,擁有上千年建城史的新會是文物和歷史建筑最為集中的重鎮之一,而其相對發達的經濟也使近年文保與發展間存在的矛盾比較突出。如何在“三舊改造”的同時留下新會鄉村僑居的歷史文化面貌,也就成了林震宇和他的隊友們近期的重點關注。

  “新會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可文物保護意識仍有待提高。”林震宇說,“比如,對騎樓商業街的保護力度不夠。”在富有民國風情的大新路、仁壽路兩旁,還有不少過去留下的騎樓、民居和宗祠,但竟然隻有景堂圖書館一處被列為文物,其余大多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或任由自然破敗。在去年6月,同一片區上的岡州中學舊址——這所新中國成立后曾作為新會政府駐地的“百年學堂”,終究沒有擋住商業城的建設步伐,在鉤機聲中轟然倒塌。這起拆遷帶來的陣痛讓當地的文保人士記憶猶新。

  對於新會文保存在的困境,不少專家認為,在城市規劃時對歷史建筑的照顧不周,是其中一個要因。新會的新城選址曾作多番修改,每一次規劃的調整,總難免付出犧牲歷史建筑的代價。另外,文物點的“生存質量”也受到影響,如當地列入文物的環溪廟,一對清代石獅子也在今年端午不翼而飛。

  據了解,歷史文化名城應有至少兩個歷史文化街區,每個不少於2.5公頃,其中60%以上的房屋屬於歷史建筑或傳統風貌建筑。“然而,在一些城市的發展規劃中,這一標准往往沒有嚴格執行。”湯國華認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意味著承諾和責任,而不能曲解為旅游開發。

  譚金花認為:“新會在僑鄉中的地位不低,而僑鄉的體現很大程度在於建筑。隻有好好保護這座城市的歷史建筑,才能使僑鄉的招牌有說服力。”她還進一步指出,修繕華僑故居,對凝聚海外僑胞的民族向心力,也有重要意義。

  “對於老華僑來說,他們不會回來爭拆遷補償,他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屋不要被拆掉。有祖屋在這裡,他們世世代代都會保持一份對國家民族的自豪感。如果連根都沒了,他們的后人恐怕就不再回來了。”譚金花還建議,新會可以參照開平碉樓托管的成功經驗,這種措施對處理華僑物業較具可行性。

  值得慶幸的是,為落實歷史建筑和歷史街區的保護,從今年7月開始,當地政府正委托有關建筑規劃設計院對新會歷史建筑的分布和現狀進行統計,並擬選取約60處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筑、歷史街區編制保護規劃。專家和民間人士希望,此次調查能成為一個好的開始,為日后制定更為科學化的建設規劃探路。

(來源:南方日報)

分享到: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