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5年,走過8場,G20峰會這個“年輕”的多邊對話平台再次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本次聖彼得堡峰會最亮眼的成果是什麼?G20舞台對於世界意味著什麼?未來G20還將怎樣發展與完善?昨天,本報與上海市國際關系學會、上海外國語大學G20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了專家座談會,滬上專家就上述問題展開討論。
縱觀本次峰會,G20從行動到理念,均有不小的突破。
行動上,峰會就促進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達成多項新共識。首先,各國同意加強國際稅收合作,推動建立 “全球稅收情報交換系統”,加強各國金融機構數據交換,合力打擊逃稅。其二,各國就加強對基礎設施和中小企業長期投資達成共識。其三,各國強調應在2014年1月底前完成IMF份額總檢查,盡快落實2010年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
理念上,峰會觸及了G20身份和效率兩大模糊地帶。首先,會后發表的《峰會五周年聲明》亮明了G20作為國際經濟合作“首要”平台的自身定位。其二,峰會發布了首份發展問題《問責報告》,全面回顧了2010年以來“首爾共識”和《跨年度行動計劃》的落實狀況。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G20“首秀”,向世界發出了“中國聲音”,展現了大國的“擔當”。首先,中方介紹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向世界澄清了所謂的“衰退論”。其次,中方清晰表達了反對貿易保護、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這一普遍訴求。在《聖彼得堡宣言》中,中方的觀點被納入其中,G20成員國貿易保護凍結時限被延長至2017年。
G20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這主要取決於其三點特性。首先,政治性。它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加強溝通、增進信任的有效渠道。其次,知識性。G20平台所包含的各軌道會議匯集全球國際組織的各領域專家,能夠為各國經濟提供政策建議和指導。最后,改革性。它是推動國際經濟金融體系改革、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平台。
不過,G20未來發展也面臨不小挑戰。如何提高機制有效性、使其契合“首要平台”的定位就是其中之一。這需從議題設置和決議執行兩方面入手。議題設置上,或許可將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作為各次峰會的恆定議題,避免議題因東道國而異、過於分散龐雜。決議執行上,或許可以引進監督、通報和問責機制,既保証成員國自主性,又促使其注重實踐。
2013年,全球治理似乎正處於轉折關頭。在G20舞台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博弈在所難免。各國或許應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完善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本次座談會由范軍主持,樊勇明、潘銳、章玉貴、潘興明、朱志華、賈浩、朱杰進、焦世新、張瑾、葉玉、陳友駿、方曉、金應忠出席會議。(安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