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項目散、資金渠道多、審批層次高、使用效益低、監督管理難……一直都是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管理的痼疾。
日前,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印發《關於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涉農資金整合的意見》,支持黑龍江省鬆花江、嫩江兩大平原先行先試,開展涉農資金整合,從源頭上統籌整合涉農資金。
支農資金項目多達100項左右
“近年來,財政‘三農’投入在逐年增加的同時,涉農資金多頭下達、零敲碎打、平均用力、撒胡椒面等日益成為突出問題。”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表示。
據了解,目前,中央財政安排的“三農”資金項目約上百項,省一級普遍在100項左右,個別省份甚至多達數百項。
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農田水利建設方面,發展改革、財政、農業、國土、水利、農業綜合開發、煙草等部門都各自有相應的資金項目,由於標准不統一,規劃不銜接,相互不通氣,導致投入量雖然很大,但資金使用分散或重復,效益不顯著。
另外,農業補貼不僅項目多、管理部門多,而且手續繁瑣、管理要求不一致,上級每下達一筆補貼資金,基層有關部門都要忙於信息核對、查驗、丈量土地、核實面積等基礎性事務,工作量大,行政成本高。
“與以往的整合不同,兩大平原涉農資金整合有著實質性的突破。”財政部農業司司長王建國表示,在資金整合范圍上,除對特定人群的補貼資金、救災資金外,將中央財政安排的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社會發展、扶貧開發等3大類77項資金全部納入整合范圍,省級財政安排的相關涉農資金也一並納入整合范圍。賦予地方更大自主權
記者從財政部了解到,為探索解決涉農資金“散、小、亂、雜”問題,近年來財政部門積極探索推進涉農資金整合,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中央財政層面,財政部建立了部內涉農資金整合統籌聯席會議機制,並對中央財政支農專項進行了適當的整合歸並。同時,財政部先后打造了支持“菜籃子”生產、“節水增糧行動”、優勢特色產業、小農水重點縣等平台,鼓勵推動地方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統籌安排涉農資金。
但是,由於體制機制性的障礙,涉農資金整合受到相當大的局限:一是整合的規模小,主要是結合某項工作或某個平台開展,缺乏對涉農資金整合使用的通盤設計和系統安排﹔二是層次低,整合沒有從中央層面進行頂層突破,地方在整合過程中總感覺束手束腳,無從著力。
“這次涉農資金整合一大特點,是突破了現行制度的約束,從制度上賦予地方更大的自主權。”黑龍江省財政廳廳長王慶江說,對納入整合范圍的涉農資金,省裡可以根據實際需求,結合國務院各部門的政策、規劃,確定具體項目、時間、地點、次序,適當調劑、統籌安排使用涉農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