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5日電 (鄭青亭)9月3日至13日,習近平主席將於對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四個中亞國家進行國事訪問。習近平首訪中亞四國,將展現出中國新一屆政府怎樣的中亞外交政策?此行又將為中國同中亞國家的戰略合作帶來哪些新的推動力?9月5日10時,華東師大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成做客人民微博微訪談,與網友展開討論。楊成認為,上合組織的成立絕對是非西方世界在冷戰結束后發生的最重要事件之一,對提升中國的國際和地區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
網友:大國博弈時代,對待小國家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
楊成:在以實力等傳統要素為指標的評估體系中,小國往往受大國支配,但當代國際生活中小國的地位和作用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上升態勢,這已經成為現代國際政治的顯著特征之一。伴隨著國際體系和地區格局不斷增強的流動性,小國外交越發主動。尊重小國的主體性,傾聽其利益訴求,真正做到大小國一律平等方為王道。
網友:您如何評價上合組織這些年來的作用?上合組織的合作對我國產生了哪些有利的影響呢?
楊成:上合組織的成立絕對是非西方世界在冷戰結束后發生的最重要事件之一。它不僅在制度上,而且在思想上創造了一個新方法,為國際關系民主化、為國家間和地區內人民關系的改善,奠定了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上合組織對提升中國的國際和地區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上合組織仍處於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不少問題。
網友:以往上合會議達成了很多思想共識,簽署了很多文件,怎麼才能加強務實合作,讓會議走向實踐?從思想交流到利益共享?
楊成:當下直接影響上合組織框架內各項合作進展效率的主要是以下兩方面的障礙:一是在於中亞地區多邊合作機制的制度競爭效應﹔二是協商一致原則的發散效應。這很容易造成交易成本增加等不良后果,導致上合組織框架內的合作效率並不完美。這需要時間積累,慢慢化解,不能苛求。避免上合“獨聯體化”已成共識。
網友:有人說目前是中俄合作的最好時機,那麼中國與中亞的合作呢,是否也是最好時機?
楊成:中國與中亞的合作正處於上升期,說處於最好時期也不為過。目前上合組織作為“利益共同體”已初見端倪。隻要各方相互累積信任,並適時推動頂層設計,提出符合各方利益訴求的方案,成員國對這一“利益共同體”的忠誠度與歸屬感將會日益增增加。當然,這絕不意味著中國與中亞國家間毫無利益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