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4日電 (鄭青亭)今天下午3點,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俄羅斯研究所所長馮玉軍做客人民微訪談,與網友展開交流。他表示,中俄兩國合作領域廣闊,包括貿易、能源、工業、高科技、農業、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方面,未來中俄需要進一步深化能源合作,並加強產業合作。
網友:“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如何理解?
馮玉軍:全面是指中俄關系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經濟、安全、人文等各個領域﹔戰略是指中俄兩國都是世界性的大國,兩國的合作無論是對於國際戰略格局的演變還是地區形勢的走向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協作是指雙方的合作是新型的大國關系,不同於一些國家的“同盟”關系,是兩國戰略利益的交匯與共融。
網友:您認為中俄兩國在哪些貿易領域潛力較大?俄羅斯副財長曾稱G20峰會期間金磚國將討論設立開發銀行,此舉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馮玉軍:中俄經濟合作的空間不僅在貿易領域,它包括能源、工業、高科技、農業、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諸多方面。今年中俄已就俄羅斯向中國增供原油達成了協議,目前雙方還在就天然氣供應和管道建設合作加緊談判,未來雙方還將在核能、納米技術等領域合作。金融開發銀行是中俄的共同倡議,符合雙方利益。
網友:受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仍不樂觀。您認為中俄應在應對金融危機方面如何共同努力?
馮玉軍: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新的產業革命和新能源革命正在加速到來,美歐日發達國家一方面在搶佔新產業革命的制高點,另一方面主導國際經濟秩序的主導權。而新興經濟體近來經濟現出了不少新困難。未來中俄要做的,一是應對世界能源形勢的新變化,深化能源合作。二是加強產業合作。
網友:現在中俄在能源方面好像聯系很多。能請您談談未來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嗎?
馮玉軍:目前俄羅斯通過石油管道對華每年供應1500萬噸原油,今后每年將增供1500萬噸,還將向中俄天津煉油廠單獨供油900萬噸,近4000萬噸的石油將佔中國石油進口總量的五分之一。目前,雙方就天然氣合作進行談判,如果達成一致,未來俄通過東線管道將向中國供氣38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煤炭、電力、核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