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港人深圳養老計劃落空 30年養老錢10年花完

2013年09月04日09:54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港人深圳養老計劃落空 30年養老錢10年花完

在深圳養老的香港人文叔能享受老人免費乘坐公交的優待

和內地的老人一起下象棋是香港來的文叔鐘愛的休閑方式

  港人深圳養老,當年想得很美,如今現實殘酷

  物價低、港幣值錢、空氣好、住房寬敞……十幾二十年前,帶著相對豐厚的積蓄以及頤養天年的美夢,香港老人中涌起了一股移居內地養老的潮流。

  時過境遷,近年來在港幣貶值的同時,內地房價、物價一路飛漲,生活日益拮據的香港老人們開始憂慮晚年生活,一些已經陷入困境的老人無奈踏上返港之路。

  原打算“撐”三十年的養老錢十年就花完

  “生果金”變“保命錢”

  “現在天天盼著10月1日快點到,再拿不到‘生果金’怕是要‘吊沙煲’(粵語‘沒飯吃’之意)啦!”

  一個月來,楊叔和同鄉飲茶時總會念叨起“生果金”,這是香港政府發放給65歲以上居民的高齡津貼的俗稱。今年10月起,移居廣東的香港長者無須每年回港定居60天,也能領取香港政府派發的每月1135元港幣高齡津貼(香港稱之為“廣東計劃”)。

  這筆並不高的津貼,相當於補貼給老人買水果的錢,如今卻成為了一些在內地養老的香港老人翹首期盼的“保命錢”。

  “窮人思舊賬,現在一塊錢都是錢了。”曾是助理工程師的楊叔退休后帶著一筆可觀的養老金來到深圳,原計劃至少能夠花二三十年,沒想到十年就已經用完。

  最早住別墅,后來住公寓,現在住農民房

  千萬富翁如今周身債

  像楊叔這樣有所規劃的香港老人,都要面臨“坐吃山空”的困境,一些沒有好好規劃者,更是早已陷入貧困的泥淖。

  “最早到深圳時住的是別墅,后來住公寓,現在住的是農民房。”曾經是外貿商人的范伯,退休時有近千萬元港幣的家產。他留了一部分錢給小兒子做生意,剩下的錢並沒有特別規劃,仍舊像以前一樣想花多少就花多少。

  “我有兩個兒子,他們都很優秀,不會不管我。”范伯告訴記者,早年經商的經歷養成了他闊氣的生活習慣,花錢時不計較,積蓄很快就用完了。現在,范伯每月靠家人定期匯過來的3000元港幣為生。

  有時范伯會抱怨,十幾年了,物價都漲了好多倍,但生活費仍舊是這點。為了維持體面的生活,范伯不得已向自己的兄弟姐妹借錢,欠下了二十多萬港幣的債。“靠借錢度日壓力很大啊,”范伯說,以前每個月1350元的“生果金”他都看不上眼,但現在覺得有總比沒有好。

  匯率、物價都反轉,與當初設想相差太遠

  “食谷種”計劃已落空

  在深圳和香港分別有一套房產的文叔,算是移居深圳的老人中經濟條件較優越的一位,但因看過一些同鄉的悲慘經歷,他心頭一直有“居安思危”意識。文叔告訴記者,他知道一位姓蔡的香港老人到深圳養老,把積蓄花光了,連回香港的路費都沒有,隻得睡公園,靠乞討為生。

  “匯率反過來了,物價暴漲,大家莫不大呼:今天的事實同我們當日的設想相差太遠了。”1998年移居深圳養老的文叔告訴記者,當年老人們算了一筆賬,即使當時移民內地后就不能享受“生果金”,但內地的低物價以及當時值錢的港幣足夠彌補“生果金”的損失。

  “當時100元港幣能換130元人民幣,在香港喝早茶要15元港幣,在內地隻要6元人民幣,相當於隻要4元港幣,在內地的生活成本僅為香港的1/4。”當年,文叔的親朋中有20多位老人到內地養老。吃利息、食谷種(粵語中“吃老本”之意)、收房租……來內地養老的老人各自謀劃好了今后的資金來源,但15年后發現計劃已逐步落空。

  “利率一路走低,匯率反了過來,‘食谷種’的人都快見底了﹔即使當包租公,租金漲幅也趕不上CPI的上漲。”文叔告訴記者,1998年來深圳時,服務員的工資是500元,如今起碼要2000元,15年間深圳物價上漲程度可見一斑。

  “當年是香港人跑到深圳來買菜、做衣服、買日用品,現在反過來了,深圳人愛到香港買東西。”如今,文叔每個月都會回香港,除了打點在香港的房子外,還順帶買些日用品回深圳。

  據一家公益機構舉辦的“港歸老人需求調查”數據顯示,近年來大約近6萬香港老人返回珠三角養老,其中深港交通最為便利的深圳佔到了6成多。居住在深圳的香港老人雖然享受到回香港的便利,但同時也要承受深圳快速增長的物價和房價。

  積蓄將盡,租住城中村打零工仍難以為繼

  窮困無奈下尋求幫助

  當積蓄隻夠再交一個月房租時,一貫好強的鐘叔走進了香港工會聯合會(以下簡稱工聯會)設在深圳的咨詢服務中心。

  “剛來的時候他沒有告訴我們提他的處境那麼困難,只是咨詢一些政策,希望我們能給他介紹工作。”工聯會深圳咨詢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回憶道,即使生活拮據,鐘叔一直保持著整潔體面的儀態,自尊的他希望能夠通過教授英文繼續在深圳謀生。

  鐘叔和工作人員熟識后才道出他真實的生活境況。無兒無女的他眼看著積蓄就要用完,他省吃儉用,租住在廉價的城中村中,同時還打些零工,即便如此,也難以為繼。

  最后,在工聯會的幫助下,鐘叔被送回了香港,申領到了為經濟上無法自給自足的香港居民而設置的“綜援”(“香港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的簡稱)。2012年,像鐘叔一樣在工聯會的幫助下返港的老人有14名,今年至今則已達23人。

  為了服務在內地生活的香港居民,香港工聯會自2004年起在廣州、深圳等地成立了多家內地咨詢服務中心。據深圳咨詢服務中心統計數據顯示,近年向該機構求助的在深“港歸老人”不斷增多:2011年為57宗,2012年增長至128宗,2013年1-7月累計已有252宗。

  生存壓力逼迫 再次遷徙返港

  原本10萬名香港老人住在廣東,5年間已減少2.6萬人

  8月1日香港的“廣東計劃”開始接受申請,前來工聯會咨詢的老人絡繹不絕。採訪中不少老人反映,每月1135元港幣高齡津貼,隻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生活壓力,對於已經沒有積蓄或患有重大疾病的“港歸老人”而言,即使能在廣東申領到“生果金”,最終仍要選擇“返港”。

  “為了能享受到醫療福利,減少開支,很多老人即使病重也要掙扎著回香港看病。”工聯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常有老人向他們咨詢:在深圳的港資醫院看病能不能享受到香港居民的福利?工作人員隻能告訴他們,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對接。

  現實的生存壓力,促使“港歸老人”再次遷徙返港。據香港統計處統計,2007年約有12.17萬名60歲以上的香港人在內地居住,而到了2011年,在內地居住的香港老人數量減少至11.55萬人,約有6200人回流至香港養老。其中廣東省跌幅最顯著,5年間原本10萬名居住在廣東的香港老人,至今已減少了2 .6萬人。

  背負二十余萬元港幣債務,依靠每月3000元港幣生活費、1350元港幣“生果金”——范伯將繼續在深圳養老。對於未來,他沒有太多的打算,也沒有過多的憂慮,“我已經80歲了,人能活多少年誰也不知道,過一天就算一天吧。”

  85歲的文叔也將繼續在深圳生活。當被問及:如果他年輕二十歲,是否還會選擇到深圳養老時,善於規劃的他想了想后回答:“那就不一定了。”

  2011年,香港統計處曾特別詢問在香港的60歲以上長者“未來10年回內地故鄉居住的意願”,高達61%的老人表示,無意回內地養老。

(來源:羊城晚報)

分享到: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