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學習時報刊文析"中國式求人":高官、百姓無人不求人

2013年09月02日08:56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9月2日電 《學習時報》今日刊發潘鐸印的署名文章《打破“求人怪圈”要靠“籠子”》,文章分析稱,在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諸多求人辦事的現象:上學要求人,生病要求人,就業要求人,晉升也要求人,調動工作要求人,異地遷徙取得戶籍要求人等等,不一而足。求人的主體上至高級官員下至布衣百姓,大有無人不求人之勢。求人的客體是在各個涉及公共利益崗位上掌握著大大小小權力和資源的官員或工作人員。求人者求人,被求者也求人,求人者也是被求者,於是交織構成了一幅壯觀的中國式求人圖卷。

文章指出,當前社會確實存在這種不好的風氣,不管是本來處於困境需要尋求幫助的事,還是原本靠制度靠法制應辦的事,都變得“應求盡求”,好像隻有求了人,心裡才踏實。求人成了常態,使得人際關系變得復雜,變了味道,從而形成了若干潛規則,形成了權錢交易,形成了人身依附,形成了特權,形成了不公平。人情世故本是一種正常的交際與生活方式,時下卻成了利益交換,成了一種病態的社會現象。

“中國式求人”的形成,其原因是因為優質資源稀缺,制度有漏洞、有彈性﹔改革不到位,原本靠市場機制配置資源,但很多地方靠權力和關系﹔權力監督缺失。現實中,我們很多事都有規則和制度,但由於權力缺乏有效監督,一些掌握權力的人將權力變成交易的工具,使自己凌駕於規則甚至法律之上,原本靠制度、靠法律就應該辦的事,也變成了靠權力、靠求人才能辦。事實上,“生老病死求人”這張大網,我們很多人既是受害者,也是任勞任怨的編織者。多數情況下,人們只是想走一條捷徑,或者本身就缺少對於規則和公平的尊重,認為金錢和關系能擺平一切。而更多的人則是出於一種慣性,奉行庸俗的處世哲學,隨波逐流。

文章認為,求人現象普遍化,后果極其嚴重。它破壞了公平、公正,惡化了社會風氣,損害了社會道德以及黨和政府的形象,毒化了國人的精神世界。事事求人是一種“潛規則”,雖然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各項規章制度執行不力,給了“潛規則”存在的空間。“潛規則”是一種歪風邪氣,必須下力氣整治。

各級政府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應加大對民生的投入,不斷提高優質民生資源的供給。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改革政府行政職能,減少政府對優質資源配置的行政干預。增強法制的剛性約束,嚴格辦事程序,強化權力公開運行,嚴格加強對權力的監督,讓群眾辦事不用“求人”。要加強對群眾的法制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國民中倡導良好的健康人際關系,在全社會弘揚和培育規則意識、法制意識,宣揚尚德、遵法、依規的理念,徹底從思想上剔除“靠市場、靠政府、靠制度、靠法律不如靠關系”的觀念,讓群眾不願“求人”。

文章進一步指出,無處不求人、無事不求人、無人不求人的存在,也反映了一些政府工作人員的思想作風問題,人生觀問題,素質修養問題。要讓國人少求人甚至不求人,就需要把政府公職人員手中大量不該擁有的權力改革掉,讓一切按規則辦事﹔加強對權力的約束和監督,使之不能、不敢挑戰法律法規的尊嚴、政府的公信、社會的公理、市場的規則。要加快法制社會建設進程,對政府各項工作進行具體細致的規范,並向社會公布。切實保証公民監督權力,將官員的公務活動置於陽光之下,接受公眾監督。下決心、下大力氣嚴格官員管理,對於那些不合格的官員、違章辦事或不作為的官員要嚴格問責、嚴肅處理,堅決徹底地治理腐敗,使所有官員不敢腐、不能腐。強化制度建設,把公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徹底打破求人怪圈。

分享到:
(責編:申亞欣、段欣毅)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