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溫州全國率先試水“民校改企”

2013年09月02日03:33    來源:錢江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溫州全國率先試水“民校改企”

  民辦學校將突破不能營利的束縛,可完全企業化、市場化運行

  業內人士認為改制之路或有波折,學校大多持觀望態度本報通訊員 黃萬統 本報記者 王益敏 吳朝香

  多年來,民辦學校始終有一張“不得以營利為目的”的標簽,這也成為民資投資教育產業一道難以逾越的牆。

  然而,記者近日獲悉,在醞釀了一年多之久后,溫州市已正式出台了《關於民辦非企業法人學校改制為企業法人學校的辦法》。也就說,溫州的民辦學校可以完全企業化、市場化運營。它不僅掃除了民辦學校不能營利的束縛,還進一步減小了社會力量辦學的障礙。

  溫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戚德忠表示,這一改制方法在全國首創,它完善了對溫州市民辦學校的分類管理。

  一所民辦學校如果想走企業路子,該如何轉變身份呢?轉制后的學校,又有怎樣的利弊?又會對老師、家長、學生產生怎樣的影響?對此,記者進行了深入了解。

  率先“民校改企”

  意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早在幾年前,教育部發行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已對民間辦學的分類管理提出了要求。而在全國范圍內,選擇溫州率先實行民辦學校轉企業法人辦學的模式,“是教育部期待和鼓勵溫州在這方面作出的嘗試。”

  記者從浙江省教育廳了解到,目前,浙江是全國唯一的民辦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省。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家對民辦教育實行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方針。改革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發揮民辦教育的優勢,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選擇性需求。

  浙江是民營經濟強省,民辦教育發展得比較快,承受能力比較強,所以就成為了這次的改革試點。溫州這項政策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出台的。而這次省內的先行試點區域除了溫州,還有寧波、德清和安吉,另外還有三所高校,統稱為“兩市兩縣三校”。

  這其中,走到對民辦學校進行分類管理改革這一步的也隻有溫州,它算是幾個市、縣中,步伐走得最快的。

  溫州強大的社會辦學力量,讓它具備著其他城市無法企及的“先天優勢”。比如,溫州市共有民辦學校1610所,承擔了全市近三分之一的教育任務,在校生46.6萬人。

  從去年以來,溫州市已預先申報登記了430所民辦學校,其中,252所登記為民辦事業單位法人,85所有意向登記為企業法人。

  可完全企業化運行

  但業務仍歸教育部門監管

  所謂的民辦學校,就是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依法舉辦的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

  早在1998年,國務院就出台了《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規定包括民辦學校、民辦醫院等16類民辦非企業法人單位在內,不得從事營利性經營活動。

  一位民辦學校的老板這樣告訴記者,他投錢辦了民辦學校后,是完全得不到回報的。“即使學校賺了再多的錢,我也不能把這些錢撈出來。而隻能將賺來的錢用於學校的擴建或改進。”

  對於多數辦民辦學校的個人來說,他們之所以願意出錢投資,除了熱心公益事業外,就是為企業的其他產品形成一種“廣告效應”。“企業辦了學校,無形中給我們這個品牌形成了一個好的口碑,可以為企業其他產品營造好的銷售氛圍。”一位民辦學校的投資人這樣說。

  “民校改企”之后,非營利性的全日制民辦學校,將按照民辦事業單位法人進行登記管理,登記機關為民政部門﹔而營利性的全日制民辦學校,登記機關為工商部門。換句話說,民辦學校將有可能突破“不得以營利為目的”的束縛,光明正大地走市場化、企業化的道路,最大程度地追求投資回報。

  “其實,民辦學校無論分流成事業性質的,還是企業性質的,它們在業務上仍歸教育部門監管。”戚德忠說,比如,教師必須持教師証上崗,他們的編制與公辦學校的事業編制不同,都是屬於學校聘任性質的﹔再比如,學校的教學進度仍要嚴格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進行,實時接收教育部門檢查。

  兩者的不同點是,選擇成為民辦事業單位法人的學校,有政府補貼,享受稅收優惠政策﹔而選擇民辦企業法人的學校,完全按照市場化運行,企業自己制定學費標准,可以跨區域招生,同時,相應的稅費按照企業標准進行繳納。

  相關政策尚無先例

  學校大多持觀望態度

  “民辦學校改制成企業法人的過程中,會產生各種稅費,對於舉辦者而言或許是筆較大的支出。”戚德忠說,“特別是在資產處置、改登記程序、稅收和土地等方面,沒有現成的政策法規可以依照,操作起來難度很大。”

  記者了解到,政策出台幾天來,溫州市民辦學校對改制為企業的興趣並不大,更多的民辦學校投資人持觀望態度。根據規定,溫州教育部門鼓勵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改制為企業,但從目前現狀看來,大部分願意改制為企業的民辦學校,為幼教學校,佔到總數的80%左右。而真正可以和公辦學校形成市場競爭的高中、職業高中類民辦學校,願意改制為企業性質的並不多。

  已有16年幼教辦學經驗的溫州心橋幼教發展集團董事長徐炳興,目前在溫州市已擁有7所幼兒園,在改制政策出台后,他決定將旗下最好的一所幼兒園改制為企業法人學校。

  “選擇一所相對成熟的幼兒園‘嘗嘗鮮’,是因為它已被社會認可,成功的可能性相對較高。”對於即將“企業化”的幼兒園,徐炳興有著更長遠的打算,“我們將更注重利潤分配。首先提高辦學質量,這樣家長就會接受更好的學費,學校的盈利也將改善教師福利,民校教師待遇有望超越公辦學校。”

  與此對應的,作為杭州知名的民辦學校之一,育才中學的校長郜晏中態度很鮮明:不看好民校改企,理由是它會影響到師資隊伍。“如果是民辦非企業,教師是可以享受事業保險的,一旦改成企業,那就完全沒有可能了,這肯定會影響到教師隊伍的穩定。”

  為了說明這一點,郜晏中還舉了個例子,“我們學校有位老師,現在退休后可以拿到五六千元的退休金。你說,這是不是一種保障?如果學校成了企業,這種待遇就沒有了,很難再留住人才。“

  在郜晏中看來,接受改企的民校無非考慮的就是兩點:積累資產的分配和產權歸屬, “不過,從長遠辦學的角度看,從做教育的立場出發的話,我覺得對一個學校來說,最關鍵的還是師資力量,尤其是如果你的目標是辦一個百年名校。” 再次說到“師資力量”,郜晏中特意加重了語氣,“我知道你們最關心的是學費,但作為辦學者來說,我最關心的肯定是教師隊伍,這些才是一個學校的核心。”

  改制過程或有波折

  要走的路還很長

  對教育業而言,“民校改企”是否意味著“狼來了”?戚德忠說,他更希望這項舉措,能為教育資源的平衡化發展,帶來進步。

  “溫州的民辦學校,一直像一座大冰山,缺少一股力量將它融化。”戚德忠說,在他看來,未來創立民辦學校的目標是,要麼可以走慈善路線,由愛心人士投資設立,不為賺錢﹔要麼進行金融融資,市場化運營,用良好的教育環境吸引生源,帶動整體辦學水平的提高。

  “改制后,影響最大的,無疑是民辦學校的老師。他們的收入,可能直接跟學校的經營狀況挂鉤。”徐炳興說,另外,在未來的發展中,家長的觀念也會被企業性質的民辦學校所影響,“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同這種模式,從而在社會中形成一種教育質量為上的觀念。”

  不過,徐炳興表示,要讓更多的民辦學校加入到“企業”的隊伍中,要走的路還很長。“我還有6所幼兒園,近期並不打算將他們納入到企業化的發展中。”徐炳興說,他對這樣的新模式,畢竟還存有顧慮。

  “民校改企”怎樣實施

  有意向改制的民辦非企業法人學校舉辦者,需要先注冊成立企業法人學校,由原學校與新成立的企業法人學校簽署協議,整體承接學生、教職員工以及相關的辦學責任和義務,而后原學校進行資產清算,並申請注銷。

  注銷后的淨社會資產由溫州剛剛設立的民辦教育公益基金會托管。對於淨資產的處置方式,仍處研究中,或有不同的規定。一般情況下,會有30—40%的獎勵金額,分給新成立的企業法人學校。

分享到:
(責編:崔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