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27日電 (記者 李葉)以“養老難題怎麼破解”為主題的《理論熱點面對面2013》網上座談會27日在人民網強國論壇舉行。談及《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的“常回家看看”,與會專家認為,這是倡導性的法律條文,如此規定有必要,但是配套的政策措施到位更加重要。
“常回家看看”不可能出一個一刀切的標准
天津師范大學老年心理研究所教授張曉華表示,“常回家看看”的標准到底是什麼,這個標准到底什麼時候出來,大家都十分期待。“可能網友會問這樣的軟法有沒有什麼必要?一個國家法律既然是有強制力的,為什麼還要有軟法?我國對於這樣的公共環境的治理,是一個軟硬兼施的,我們叫做一元多樣的混合式的法的模式,就是既有強制性的法,也有這種軟法,就是硬法和軟法相結合。”
張曉華說,規定“常回家看看”,不是說老年人有了這樣的法的規定,想怎麼樣對子女要求,就拿它作為強制性的法律武器,我想不應該是這樣的,應該是雙向的,保証它的效果能夠達到雙方滿意,以協調的性質達到目的。“所以在這個當中我們就不可能期待它有具體的司法解釋,有一個具體的標准出來,像《刑法》一樣,或者像《合同法》一樣,違法以后作出什麼樣的規定。我們說因為它是對親情的維護,所以我想這裡面對於老年人,對你的子女的要求,和子女對老年人的常回家看看,不一定是回家,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就是說能回家的要回家,不能回家的要打打電話問候,因人而異。就是說所有的具體形式,還有量的標准,都是以具體老年人和他的家庭成員之間具體情況而定,所以不可能出來一個一刀切的標准”。
國外老齡化國家的相關經驗應該借鑒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吳玉韶介紹說,從政府角度制定一些社會政策,來支持常回家看看的願望能夠實現,這方面國外的一些老齡化國家有很多很好的經驗。“比如說出台政策鼓勵子女跟父母同住,或者就近去住,然后你在這個小區買房在契稅、貸款比重上有些優惠。比如鼓勵子女跟老人同住,新加坡就有三代同堂,就給你發補貼。再一個是假期,保証現有的假期能夠實現,先把帶薪休假解決了。另外能不能出台一些專門的照料假,當你父母住院時可以請多少天假照料探望父母。還有借鑒國外的志願服務制度,青少年每個學期必須拿出多少時間到社區,到老年人那裡照料老人”。這類的社會支持政策,也是保証我們這個法律條款落到實處的很重要的內容。“號召是一個方面,但是配套的政策措施到位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