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常紅) 我國養老服務必須與現代信息技術緊密結合才能有出路,追求服務的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信息化,才能使養老服務業健康持續發展。在今天上午召開的全國智能化養老專家委員會第一次工作會議上,全國智能化養老專家委員會正式成立,將為中國養老發展提供智庫支持。
專家從各自專業角度就智能化養老和智能化養老實驗基地建設問題提出了諸多意見,為智能化養老事業發展提供參考建議。江蘇省常熟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陸曉棣介紹了老齡智能科技產業園的基本情況,北京華普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郭彥洪介紹了位於北京懷柔的全國智能化養老實驗基地建設與運營模式。
智能化養老是老齡服務發展方向
“中國最近十年,老年人口將達頂峰,老年人數量將超過美國的總人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目前平均壽命74.6歲,位於發展中國家前列,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預測到2050年中國人口平均壽命將達80歲。” 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和第十屆副委員長、全國智能化養老專家委員會主任蔣正華指出,在人口老齡化形勢越來越嚴峻的今天,推行智能化養老是一件於國於民都有利的好事情,是老齡服務的發展方向。
蔣正華表示,全國老齡辦搭建“全國智能化養老專家委員會”這個平台非常及時也非常必要,將有利於推動智能化養老事業和產業的發展,也有利於我國養老服務整體水平的提高。
蔣正華強調,全國智能化養老專家委員的主要任務是:為我國智能化養老服務事業和產業發展提供政策建議和科學方案﹔研究制定智能化養老系統的標准和技術導則﹔參與和指導智能化養老實驗基地的規劃設計及施工建設﹔指導和參與老齡智能科技產業園建設﹔支持和參與智能化養老技術設備的研發。
中國養老服務技術設備落后
“智能化養老在發達國家相當普及,採取智能化技術設備,不僅大大提高養老服務效率,而且極大地改善養老服務質量。”全國老齡辦副主任朱勇介紹智能化養老發展概況時提到,除了“北上廣”幾個大城市少數幾個示范養老機構外,我國目前絕大多數養老服務的技術設備非常落后,服務效率和質量都很低下,嚴重制約了我國養老服務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基於此,全國老齡辦同意所屬的信息中心在全國建立“智能化養老實驗基地”。目的在於發揮信息中心的專業特長,通過實驗基地建設,推進智能化養老技術設備在養老服務領域的研發和應用,進而推動我國養老服務行業的科技創新,提高其專業化、產業化水平。
朱勇表示,智能化養老工作從2012年5月份啟動,經過不到一年的時間,智能化養老試驗基地建設工作得到政府部門、社會企業、科研機構的高度關注和支持。截至目前,已經批准籌建的全國智能化養老實驗基地有15家,全國老齡智能科技產業園1家。
中國發展智能化養老正當時
在老齡辦提供的有關智能化養老的資料中,中國智能養老實驗基地,是經全國老齡委辦公室批准,全國老齡辦信息中心推行以智能化科技集成系統為基礎的老齡服務項目,大體分為“智能化養生養老園區”、“智能化老年宜居社區”、“智能化老齡服務機構”三類。功能定位是綜合性,多功能,高科技,專業化,可持續。需要達到建筑設施智能化、物業管理智能化、健康管理智能化、生活服務智能化、老年照護智能化、文化服務智能化六個方面。
在智能養老實驗區,工作人員不僅會為老年人建立醫療資料檔案,同時與醫院建立綠色通道,推進遠程醫療診斷,每天24小時全天候檢測數據,經過分析通過網絡發送到處理中心進行實時分析,如有異常可以通知親友或醫療服務部門進行救治。智能養老會為老人提供無線定位服務,配置帶有防跌倒的檢測設備,設置多功能護理輪椅等各種智能設備,讓老人24小時都處在無微不至的智能化監測中。
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姚建銓表示,智能化養老是一多功能學科,是國家老齡委的重大專項,現代化的養老就應推廣數字化的智能養老服務。“目前中國居家養老佔到絕大多數的70%,小區養老及社會機構養老佔比不是很大。但隨著中國老齡化速度的加快,推廣智能化養老正當其時,應從生理、心理、行為及生活環境四方面提供多方位養老管理服務,以智能化引領養老服務方式轉變。這就需要政府應從頂層設計上給予扶持政策,同時綜合的技術、產品、服務都應配套跟上,突出智能管理服務,全面提升中國老年人的幸福指數。”
![]() |
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和第十屆副委員長、全國智能化養老專家委員會主任蔣正華(中)與全國老齡辦副主任朱勇(右) |
![]() |
全國智能化養老專家委員會第一次工作會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