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力量發自內心——訪《心勝》作者金一南(圖)--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時事觀察

真正的力量發自內心——訪《心勝》作者金一南(圖)

■ 本報記者 王振江

2013年08月13日09:31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真正的力量發自內心——訪《心勝》作者金一南(圖)

作為國家安全戰略的研究者,金一南被稱為“桅杆上的瞭望者”。近日,他推出了一部將戰爭之道、將帥命運、戰略之思等放在貫穿至今的國際大背景下的首部隨筆集《心勝》,字裡行間充滿了在大時代下對強固內心的呼喚。就“心勝”理念的提出及對當下的意義等問題,記者採訪了金一南。

記 者:您之前出版的《苦難輝煌》和這部新書《心勝》都是講述黨史軍史的著作,兩者在敘述角度和具體內容等方面有什麼不同?

金一南:兩本書差別比較大,《苦難輝煌》講歷史,《心勝》講現實。《苦難輝煌》是噴涌出來的產物,而《心勝》是反復琢磨的結果。《苦難輝煌》是個完整的系列,《心勝》是若干篇的匯集。看似小了,但實則可能更大。《苦難輝煌》從真實的歷史細節中描述,《心勝》中有大量分析評論,我覺得有更強的針對性,針對當下物質發展迅速,但精神發展較為匱乏的現狀。

記 者:您在本書中首次提出“心勝”的理念,並呼吁“心勝則興,心衰則敗”的精神。那麼您如何定義“心勝”?

金一南: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講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所提的“自勝”,包含了戰勝對手首先要戰勝自己的意思。這是“心勝”的一部分,但還不是全部。“心勝”的核心是本書扉頁上那句話:“戰勝對手有兩次,第一次在內心中。”“心勝”並非勝利的全部,卻是邁向勝利的第一步。人活著必須要有精神。近代以來中國積貧積弱,從物質到精神莫不如此。我們太多苦難,太多挫折,太多失敗,太缺乏勝利激情對心靈的滋養和陶冶。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成功為中華民族精神注入了新元素,成為提升民族精神的新平台。精神是什麼?是內心的力量,內心的光明。內心有力量,精神才有定力。內心有光明,力量才有指引。毛澤東當年在井岡山搞工農武裝割據,才幾個人、幾杆槍,就發出史詩般的預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靠什麼?靠對中國國情的深刻了解,靠強烈的歷史進取心。再看看那個瘦骨嶙峋的聖雄甘地,沒有一兵一卒,也沒有權力,隨身帶一隻山羊,以羊奶為食,周游貧困鄉村和污穢城市,以自己蒙受苦難的方式喚起別人覺醒。就是這個看似弱不禁風、穿著單薄、終生主張非暴力的人,摧毀了大英帝國在印度的殖民體系。再看看窮困潦倒於英國的馬克思,因為交不起房租,多次被房東攆得搬家,連衣食住行都成問題,當時沒有人認為這個整天泡在大英博物館的《萊茵報》前編輯能有什麼力量。但馬克思主義卻掀翻了多少王座、顛覆了多少獨裁者、解放了多少民眾、改變了多少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毛澤東、甘地、馬克思,完全不具備今天我們認為取勝所必備的物質條件和社會條件。當他們懷著內心百折不回的執著走向世界的時候,表面看一無所有。但今天全世界都承認,他們給他們的國家和民族、給全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們制勝的力量來自哪裡?來自他們的精神,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信仰,他們的人格。一句話,來自他們的內心。真正的勝利到來之前,他們已經實現了心勝。

記 者:當下的中國,在經濟、科技、國防、文化等諸領域均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您為什麼在此時還要提出“心勝”?

金一南: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敵人”可以是他國的挑舋和威脅,也可以是產業面臨的低谷和挑戰、可以是人們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障礙和困難,還可以是體育比賽中的對手、可以是突如其來的天災。面對這些,我們能不能首先做到“心勝”——有藐視困難的氣概、有戰勝困難的決心?在這個高速發展、充滿夢想、充滿變化的時代裡,到處都充滿了對力量的期待。不少政要的力量期待,多屬於物質期待,設想GDP發展到某日,國家擁有了何等財富,一切頭痛問題便可迎刃而解。有些軍人的力量期待,多屬於裝備期待,設想先進武器發展到某日,三軍擁有了一流裝備,前面所有障礙便都所向披靡……這些期待並非沒有道理,卻怕永遠難以實現。一個人,一支隊伍,如果內心缺乏力量而期待外在力量彌補,那麼不管外部力量多麼壯觀,恐怕都難以支撐。

真正的力量,發自內心。

記 者:您能具體講一講,“心勝”對於今天的軍人來講有什麼特定的要求?

金一南:我曾在試飛英雄李中華的座談會上講過,軍人的最高追求不單單是舍生取義、以身殉國。最近我們在劉公島參觀,看見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予絕不棄報國大義,今惟有一死”以及主力艦管帶劉步蟾“苟喪艦,必自裁”的誓言,令人感慨、感嘆。舍生取義固然可貴,但犧牲不是軍人的最高境界,軍人的最高境界是勝利。我在《心勝》中寫有一篇短文:“軍人生來為戰勝”。為什麼這樣寫?國家和人民花那麼多錢供養軍隊,不是讓你最后一死了之的。軍人必須以勝利為人民服務,這是軍人對人民的最高報答。毛澤東說,人是要有點精神的。毛澤東還說:“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隻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斗下去。”今天迫切於高科技知識積累、迫切於復雜技術裝備掌握的中國軍人,絕對不能忘記這種精神和氣概!那種除了勝利一無所求,為了勝利一無所惜的精神風貌,是新中國軍人展示在世人面前光耀千秋的無價之寶。隻有以這樣的精神風貌迎接挑戰,才是今天的中國軍人為明日的中國軍人最好的奠基。

記 者:有專家認為,“心勝”能為強軍夢、強國夢的實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撐,您是如何看的?

金一南:“強軍”目標的提出,並不是要按照別人的建軍思路完成軍隊的現代化建設。更不是隻准備去打一場別人已經定出模式的戰爭。軍隊是干什麼的?是去打勝仗的。怎樣才能打勝仗?必須發揮自己的特長。當年朱毛紅軍的勝利,就是依靠“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這一要訣。自主作戰、以長制敵,從來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制勝的核心。為什麼在那樣劣勢裝備、在那麼困難的條件下朱毛紅軍也能取得勝利?很重要一條——內心從來沒有畏懼過對手。隻有在這種精神狀態下,才能將自身全部優勢有效發揮出來。這不就是“心勝”嗎?如果沒有這種“心勝”,中國革命可能成功嗎?

今天,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民族復興的目標,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渴求內心的力量。我們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無不需要“心勝”的精神支撐。2006年,我隨海軍編隊橫跨太平洋參加首次中美聯合軍演,返航途中遭遇到狂風巨浪。編隊全體官兵各司其職,全體一心全力抗擊風浪,終於使艦隊安然抵達。這一體驗更使我感到,真正的“心勝”不是求平穩、求安寧的產物,是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產物。一支軍隊的強大、一個民族的復興,必須包含進這樣的精神要素。

新中國60多年風雨跌宕。我們經歷過貧窮,也享受著富裕﹔應對過危機,又面臨著挑戰。所有這一切,不管是經驗還是教訓,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足以形成一個民族龐大的精神財富,構建我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內心定力,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記 者:對於一般的讀者看了這本書后,您有什麼樣的期待?

金一南:希望他們能揚起理想的風帆。這張風帆不僅為個人,而且為國家、為民族。“心勝”這一理念,絕對不僅僅是我們這一代應該做到“心勝”,中華民族一代一代的“心勝”,才能最終成為世界上一個強大的民族。新中國發展到今天,中華民族發展到今天,我們必須具有與我們往昔奮斗、現實地位和未來目標相適應的精神狀態。

分享到:
(責編:楊鐵虎)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