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石家庄8月12日電(記者張碩)左建華是河北正定縣東楊庄村的一名普通村民,種植果樹和銷售農資物品是他平時的主要工作。不過他還有另一個響當當的稱號——常山戰鼓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今年51歲的左建華自幼便開始學習常山戰鼓。由於戰鼓文化濃郁,在他的村裡幾乎有十分之一的人都會表演常山戰鼓,在正定縣的180多個自然村中,絕大部分村庄也都有村民會表演常山戰鼓。
常山戰鼓在當地擁有悠久歷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戰鼓就已粗具雛形,宋代盛行於民間。《正定縣志》曾記載了戰鼓齊鳴時的情形:“城市村墟,鑼鼓無虛日。市井簫鼓喧鬧,鼓聲不絕。”
常山戰鼓陣容大氣聲勢震撼,套路多樣曲牌繁多,共有9系72套路,最多時表演人數可達數百人。不過戰鼓表演如此復雜的曲牌套路,卻沒有任何樂譜。千百年來,戰鼓的表演能夠傳承下來,完全依靠戰鼓傳人的言傳身授。
常山戰鼓的得名與三國名將趙子龍有關。正定縣古稱常山郡,是趙子龍的故鄉。相傳當年趙子龍指揮作戰,都要擂鼓助威鼓舞士氣。后來他的一些士兵回到家鄉,將戰鼓也帶了回來,於是正定就有了今天的常山戰鼓。
左建華告訴記者,今天的戰鼓隊員依然身穿三國時期的戎裝進行表演,就是為了把常山戰鼓與這位常勝將軍聯系起來。為了能夠還原當年常山戰鼓的雄風,左建華和隊友們參照影視劇中的形象,親自動手制作了三套演出服裝。
常山戰鼓因其鼓點密集,曲牌繁多,陣容龐大與山西威風鑼鼓、蘭州太平鼓、開封盤鼓並稱“中國四大名鼓”,並且於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七八歲就開始學習常山戰鼓的左建華如今已多次奪得全國大獎。2001年中國文化部組織的“山花杯”中華鼓舞大賽中,左建華摘得銀獎﹔在2009年四月的中國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暨全國鼓王邀請賽,再次獲得亞軍。
多年來,左建華已帶出許多徒弟。從部隊到廠礦,從農村到學校,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今越來越多的女鼓手開始出現,打破了過去常山戰鼓由男性一統天下的局面。
“許多男的都出去打工了,他們的妻子在家務農,農閑時她們也沒什麼事情,敲敲鼓不僅能多件事兒做,還能賺些錢。”左建華說,他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招收女學員,如今已有幾十名。
左建華的妻子王書霞,他們的女兒、女婿,甚至他6歲的小孫女都會敲常山戰鼓。
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在王書霞的帶領下,她和左建華的戰鼓隊中女隊員已經佔到了九成。王書霞說,自己最大的願望就是常山戰鼓早日走出國門,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這項古老的傳統藝術。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