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7日電 近期,一場針對“三公”經費的專項調查工作在山東曲阜展開,全市100余個部門單位接受了“三公”經費支出情況的摸底調查,5個單位被問責。這都源於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曲阜市明確提出,“三公”經費將同比壓縮20%,擠出更多的財力投向民生,為老百姓辦實事。
在“反四風”行動中,曲阜市秉持“百姓至上”理念,以“群眾滿意”為目標,積極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良好的黨風帶政風促民風,樹立了“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
以“官德”促政風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在8月1日曲阜市紀委組織的“廉潔道德講堂”上,31名紀檢監察干部正在開展“讀一段儒家勤廉經典、唱一首廉潔從政歌曲、看一部警示教育短片、講一個廉潔從政故事、談一番廉潔心得感悟、做一次勤政廉政承諾”為主要內容的“六個一”活動。
作為黨員干部接受廉潔從政教育的創新載體,今年以來,“六個一”廉政教育模式已經在曲阜全市范圍內進行了推廣,12個鎮街、405個行政村和87個部門單位及部分骨干企業的37000余名黨員干部參與其中。
“廉政道德講堂”是曲阜加強干部作風建設的一個縮影。在深入分析干部隊伍現實狀況、調研了解群眾需求的基礎上,曲阜創新建立了經常性的教育引導機制,通過市委理論中心組集中學習研討、專題知識講座等形式,實現了市委常委帶頭轉作風﹔通過印發群眾路線教育讀本、集中教育培訓等形式,實現了干部良好作風養成教育的常態化、規范化。
按照全覆蓋的目標,曲阜目前已建設“廉潔道德講堂”516個,同時成立了675所“人人彬彬有禮教育學校”,在全市黨員干部中實施以“修學、修心、修禮、修德、修政、修廉”為主題的“干部修身計劃”,全面提升干部的個人修養,促進黨員干部廉潔修身常態化。
高效務實踐行群眾路線
財政反哺民生、支持基層的力度不斷加大,改革發展的成果正逐漸實現普遍惠及,但群眾不滿意的現象仍時有發生。曲阜市委書記李長勝認為,是干部與群眾之間有距離、少溝通,部分干部不接“地氣”、隻踩“高蹺”,不能有效地與群眾對話,這就導致了政策“正能量”常常變成“負效應”。
針對這種現象,曲阜市委決定:讓干部回到群眾中去!以為群眾辦實事為內容,建立健全一整套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的常態化機制。實施第一書記“1+1”制度,村村選派“第一書記”和村助理,充分發揮其黨建工作指導員、群眾信訪代理員、經濟發展領航員、農民群眾教導員、支部書記監督員的作用,實現干部聯系服務群眾“全覆蓋”﹔實施信訪局“第一局長”制度,31位市級領導每天輪流到信訪局公開接訪,市委書記帶頭走訪“老上訪戶”,有效化解社會矛盾。
66歲的姚元卿老人就是通過信訪“第一局長”解決了困擾多年的養老保險問題。“原來的廠子倒閉了,跑了多少年都沒有結果。”姚元卿試著來到接訪現場,對“第一局長”道出了滿腹苦水。了解到具體情況后,“第一局長”當即召集民政、人社等部門負責人,要求迅速依法解決老人的問題,並現場承諾在一周內辦結。
辦事拖沓、行政效能不高是群眾普遍反映強烈的問題之一。為此,曲阜在全國首推“馬上就辦”工作法,隨時受理群眾咨詢和求助,101個“馬上就辦辦公室”辦結典型事例18000余件,群眾滿意率達96%以上。
如今,廣大干部主動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一改過去不敢直面群眾、不敢深究問題的形式、官僚作風。石門山鎮大西庄村村民王愛梅說:“以前兩三個月見不到一次市裡的干部,現在好了,自從毛局長到俺村裡擔任第一書記,每個星期都過來看看,村裡修了路,還建起了蔬菜大棚,俺現在有事兒就找他。”
強化制度轉作風
“嚴禁市級班子之間、鎮街、部門單位之間相互請吃、吃請”,“凡市委、市政府能夠主導的開工奠基儀式一律禁止”,“沒有招商引資任務、重大文化交流活動等實質性內容的出國(境)公務活動一律禁止”......
曲阜先后制定關於改進作風“二十條規定”、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十條暫行規定”,從改進調查研究、精簡各類會議、嚴控外出考察、規范經濟行為、厲行勤儉節約等方面著手,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奢靡浪費、慵懶怠政等不正之風。
曲阜還將作風建設納入領導干部問責范疇,將問責與干部的升遷、職務和待遇挂鉤,2012年受理各種投訴75起,通報部門單位8個,行政問責36人。積極探索市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改革,創新常委會“議題、議事、決策、執行”四步工作機制,實行公推直選鎮黨委書記,試行鎮街、部門一把手“五不直管”制度,健全權力監督制約機制,不斷提高黨的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科學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