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土默特右旗今年獲得好收成,糧食總產比去年增長二成﹔油料總產比去年增長七成多。農村的繁榮,給集鎮也帶來了興旺。不久前的一個晚上,記者來到這個旗薩拉齊古鎮的車馬店投宿,生動地感受到了社員們豐收的喜悅。
記者在暮色蒼茫中來到車馬店的時候,老遠就聽到裡面傳出庄戶人爽朗的笑聲。進店一看,寬敞的院子被進城來賣糧賣油的車輛擠得水泄不通。店堂裡燈火通明,滿屋子的人拉呱得挺熱火。
車馬店的老炊事員周二旦一邊飛動著菜刀,一邊樂呵呵地說:“俺在店裡干了十多年,天天跟庄戶人打交道。過去庄戶人眉頭上挽著疙瘩,如今,個個膘得臉上放光。那些年住店的,多數人拿的是紅(高梁)黃(玉米)面窩頭,舀兩碗開水就著吃﹔現在可不一般了,拿著白面饅頭還嫌不順口,還要到街上買塊豆腐割斤肉,打二兩白干。人家就圖那個美氣哩!”
“那算啥美氣!”坐在菜案旁的一位叫賈滿貴的瘦高個老漢有點不服氣地說,“上一次進城來賣公糧,俺把兒媳婦、小孫孫、老姑娘一齊拉了來,飯館裡的燒麥、餡餅、鍋魁,娃娃們想吃的都嘗遍了。服務員一算帳,俺一次掏給他十幾塊。俺今年一家打了一萬斤糧食,八千斤油料,光賣給國家的糧食、油料就是一萬斤,進錢三千五百塊,那場面才叫美氣哩!”
“賈大個子,如今你肚圓了,兜鼓了,可前幾年記得你進城拉返銷糧時,在店裡光吃點窩頭。”服務員丁大叔“揭底”了。
這時,來自黃河邊上十六股村的青年后生高興寬接上話茬:“過去隊裡年年不分紅。有次俺爹進城,說要領俺去開開眼。到了街裡,一不敢進商店,二不敢進飯館,兜裡空空,怕看了眼饞。這回俺進城,一次就賣了三千多斤油料。”說到這裡,高興寬拍拍自己鼓囊囊的上衣口袋。“小伙子買啥好東西了,叫眾人看看。”不知誰這麼說。高興寬倒實在,打開一個大大的包袱,裡邊全是衣服,都是時興貨。
滿屋子的人好象都是老熟人,越談越起勁,越拉越高興。車馬店的火炕似乎也燒得分外熱,更顯得店堂裡溫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