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的嚴寒裡,貴州畢節,手被凍傷的女孩。周崗峰攝
一夜之間,在農民工劉紅衛因飢寒交迫和疾病纏身而死去的高架橋下,擺上了花草。
數百個花盆於死亡事件發生20多天后突然出現,並非為了哀悼或紀念。它們和鄭州市中州大道高架橋下另一些路段搭建的鐵柵欄一樣,是為了擋住有人在橋下露宿的可能。
一位在路邊等活兒的農民工說,自己並非無家可歸。盡管鄭州的氣溫已經降至零度以下,但因為附近不分晝夜都有貨車需要卸貨,所以工友們寧願露宿橋下,這樣更容易找到活兒干。
正值隆冬,寒潮來襲,縱貫南北,不斷刷新中國各地歷史低溫紀錄。極寒天氣將屋內屋外分成兩個世界,也將露宿街頭農民工的處境席卷至人們眼前——努力活著,哪怕在風雪中。
然而,一周多以前,“穿制服的人”沒收了他們的被子,對他們進行驅趕。理由聽起來倒是暖洋洋的——“關注農民工生命健康,天氣寒冷,橋下不宜露宿。”
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也被寫上大紅條幅,懸挂於中州大道高架橋下的不少路口。一些條幅上還附上了“求助電話”。
但問題也顯露無遺:誰會主動撥打這些號碼?
在沈陽,氣溫已降至零下26攝氏度,市救助管理站一天三班進行巡查,然而,一個多月以來,救助車的座位常常空著。在哈爾濱,有些被救助者在救助站待上幾天后,就重返街頭。而在河南漯河,一位民政局長甚至需要單膝跪地,請求一位老人接受救助。
事實上,許多媒體的調查和走訪都發現,絕大多數露宿者不願意去救助站避寒。有的出於生活習慣的考慮,有的則是抵觸政府部門,有的壓根兒不知道什麼叫做救助——“還要填寫登記表?算了吧!”一位露宿者如是說。但如果因此而用花盆佔據他們棲身的橋洞,用鐵柵擋住他們謀生的道路,用強行驅趕限制他們自主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剛性救助”無疑是剝奪了他們最后的立足之地。
說起來,街頭露宿者的構成確實復雜,有無家可歸的流浪者,有職業乞討者,也有迫於生計或遭遇突發性困難的人。
根據現行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露宿的農民工並不屬於救助對象,而一些職業乞討者,又並不需要接受救助。這個“管理辦法”處在一個“無明確對象”的尷尬境地。
南開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關信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由於社會保障體系是按照戶籍制度體系來管轄的,各地政府社保體系隻管轄本轄區的居民,不能覆蓋在當地就業的非戶籍人口。由此觀之,但凡拿制度和政策這兩把卡尺一比畫,農民工全都“沒資格”得到救助了。
眼下,能就事論事的隻剩下倫理和道義。
在零下30攝氏度的長春,一家位於公交車站旁的藥店貼出告示,邀請等車的市民進店避寒,並免費提供熱水。在飄著大雪的西安,幾位的哥自發購買棉衣和食物,在立交橋下分給瑟瑟發抖的露宿者。
這些溫暖的饋贈並沒有界定“救助對象”,更沒有受到任何政策的束縛,初衷也許就是最簡單的感同身受:在嚴寒面前,所有人都一樣,會冷,會餓,會生病,甚至會有生命危險。反觀那些自稱根據“自願原則”無法施救,所以總在等待電話響起,甚至設置柵欄的做法,不得不說令人感到心寒。
裹著棉襖,揣著手,一群農民工如今仍然站在鄭州的高架橋下,等待下一輛需要卸貨的大車。鐵柵欄橫在他們面前,花盆擋住他們的落腳點,寒風依然吹在他們臉上。
比起人們零散而自發的努力,我們更期待制度的支撐。
也許救助站環境能夠更加尊重個人習慣,也許救助對象范圍能夠更加完整,也許人們在堅持露宿時能獲得一頓熱湯飯,也許勞務市場能更加規范,也許戶籍制度不再成為限制,也許進城打工者也能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如今唯一確定的是,那些被放置在橋下的數百盆三色堇和羽衣甘藍,即使是耐寒的植物,也撐不過幾個極寒的冬日。擺放它們的人沒有在意,它們的生命是否正在被忽略,正如忽略了這個城市最渴望溫暖與平等的一群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