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月,包括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在內,已有9名廳級以上官員被調查,其中雷政富、單增德、李亞力3人緣起網絡舉報。記者梳理了5年來39個網絡反腐典型案例,從2008年的2例至今年的19例,利用網絡手段反映官員腐敗問題的現象逐年遞增,微博舉報已成為網絡反腐的前沿陣地。(見12月12日《京華時報》)
這幾日,諸如“河南林州官員網上傳出艷照兩天后與女主角閃婚”、“網友曝雲南紀委官員為情人私建違章建筑”等新聞,接二連三地爆出。有了媒體的報道和職能部門的介入,這些始於網絡爆料的“花邊反腐”似乎總能一查一個准。其中,性丑聞最易吸引網絡眼球,5年來的39個案例中,13起涉及性丑聞,佔33%﹔而有官員貪污受賄內容的則更多,在39例中有14起。這似乎不難理解:官員性丑聞總是伴隨著貪污受賄發生,而且對爆料人而言,他們往往很難具體掌握到官員貪污受賄的“七寸”,性丑聞則是“看到”即証據。
從當初的地方論壇到維權網站,再到當下熱門的微博反腐,除渠道變化外,“花邊反腐”的實質其實一直未變:以“猛料”吸引關注,引起輿論嘩然,倒逼調查介入。比如39個網絡反腐案例中,通過微博渠道傳播的有11起,一時間,“微博成反腐反特權利器”,甚至“微博能夠替代廣受非議的信訪制度”等聲音出現。然而,正如微博反腐知名人士所說,微博反腐只是制度反腐的補充,網絡狂歡在加劇信任危機,也應引起警惕,“如果沒有制度反腐,微博反腐也將變得毫無意義。”
微博只是技術工具,但再好的技術都會存在軟肋——“水軍”的大量存在,刪帖公關的巨大威力……而且,在大量用戶以及海量信息面前,每一次的反腐爆料,被微博名人廣泛轉發並引發輿論持續跟進的偶然性和隨機性很大,微博反腐並非每次都靠得住,與此同理,並不是每次“花邊反腐”都能成功。
說到底,過度依賴“花邊反腐”,其實也是無奈之舉。如果有更為流暢透明的監督方式,更為迅捷有力的反腐渠道,“花邊反腐”不會像現在這樣引起公眾的狂歡。要想紓解這樣的無奈,還需盡早促成制度的完善。據最新報道,日前,廣東省已決定在珠海市橫琴新區、韶關市始興縣,對領導干部家庭財產公開制度進行試點。我們期待能有更多的地方加入類似的探索中,更期望反腐制度建設有新的舉措。這樣,“花邊反腐”被過度依賴的程度才會漸弱。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