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下一些時尚達人來說,網絡購物已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另一些人看來,網購根本不“靠譜”——在虛擬的網絡世界,看不到商品實物,不能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也許還會遇到詐騙。那麼,實際情況究竟怎樣呢?
工商總局市場司近期專門組織調查研究,形成的《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總體評價報告》認為:用戶對網購總體較為滿意,且滿意度逐年提升,特別是對大型購物網站滿意度較高,投訴也主要集中在售后環節而非產品質量。
用戶總體較為滿意
報告指出,近年來,我國網購市場持續快速發展,用戶投訴量以10%的速度增長,遠低於28%的訂單增速。
與此同時,用戶對網購的整體評價持續提升。2011年,對網購整體表示滿意的用戶達90.2%,分別比2010年和2009年高出4個和10個百分點。
大型購物網站是我國網購用戶最主要的網購入口和平台,排位前十的電子商務企業交易額約佔我國網購市場交易額的九成。報告指出,用戶對大型購物網站滿意度較高、流失率較低,其中自營的B2C(企業對消費者)網站用戶滿意度最高。
與傳統市場相比,網購市場的產品質量似乎更讓人放心。報告指出,2011年網購投訴中涉及產品質量問題的僅佔8%,而消協同期受理的質量投訴卻佔一半。
網購看上去還算“靠譜”,原因是什麼呢?報告分析認為,相比傳統購物方式,網購交易記錄可長期保存,具有“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証、風險可控制、責任可追究”的特點,起到了從源頭上規范市場秩序的作用。
另外,顧客在網購過程中可對賣家進行評價,並以網絡口碑的方式進行傳播。好評會提升賣家信用,使其買家越來越多,並鼓勵賣家進一步投入資源提高服務﹔差評會使賣家信用下降,銷量大減,從而形成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
售后環節是“軟肋”
從投訴熱點分布來看,用戶對網購的投訴問題主要集中在到貨時間、退款、售后服務、退換貨、物流快遞等售后環節,佔到網購用戶投訴總量的一半以上。報告指出,這與網購的虛擬化形式直接相關,也反映出這一新的購物方式尚未發展成熟。
其中,有關“到貨遲緩”的投訴量最多,表明物流仍是制約電商發展的“瓶頸”。目前,網絡交易平台的物流配送服務多採用第三方物流外包模式,而非自建物流模式。然而,第三方物流的發展遠未跟上網購的步伐——人手不夠,覆蓋范圍隻能達到一線城市和少數農村,與網商信息流通不暢……快遞公司頻頻出現“爆倉”現象,快遞往往成了“慢遞”。
退款、退換貨困難,售后維修服務跟不上,這些問題又與當前網購交易糾紛解決機制不完善有關。第三方平台賣家眾多,需要平台對賣家進行有效管理,並在發生交易糾紛時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雖然一些平台做出了“7天無理由退換貨”“先行賠付”等承諾,但實際操作中仍存在問題界定模糊、解決周期過長等問題。
另外,一個新的問題值得關注,由於一些交易平台的信用評價體系存在天生缺陷,“炒作信用”“刷鑽”等問題日益猖獗,如不加以遏制,勢必影響網購信譽。
規范秩序才能突破“瓶頸”
一個新事物的興起可能在一朝之間,但其衰落與消亡也可能在一夜之間。2008年到2010年,我國網購用戶量曾連續三年保持50%左右高速增長,但到2011年卻下降到20%,並引發了網購發展“瓶頸”期是否到來的議論。
工商總局副局長甘霖曾指出,當前網購市場存在的糾紛處理困難、信用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已成為制約其健康發展的“瓶頸”,迫切需要加以解決。
為此,工商總局已要求各地工商部門進一步加強對網購市場的監管,重點抓好大型購物網站,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加大對典型案例的曝光力度。
但是,除靠外力約束和推動外,網購市場自身也應當主動尋求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總體評價報告》就此提出一些建議。
報告認為,網購的用戶滿意度仍有提升空間,網購企業應正視用戶的需求和投訴,始終將用戶放在第一位,積極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務保障體系,有效管理平台賣家,盡快建立現代化的物流配送體系和配送策略。
從長遠發展角度,報告建議,網購行業協會和業內大型企業應攜手打造“誠信聯盟”,避免行業內出現以價格欺詐、虛假宣傳等為手段的惡性競爭﹔同時,積極培育客觀公正的第三方信用評價企業,盡快完善當前漏洞百出的信用評價體系。(記者 張曉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