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拓寬社會優秀人才進入黨政干部隊伍渠道,加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俗話說“給錢給路,不如給個好支部”,遼寧省大石橋市結合本地民營經濟發達、企業家回報鄉親意願強烈的特點,引導一批優秀的民營企業家到村挂職、任職,既帶動農村黨員干部轉變觀念、改進作風,又引導人才、智力和資金等資源流向農村,變“輸血”為“造血”。
這一政策推出以來,取得了“雙贏”的良好效果。“老板村官”能否成為基層黨組織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的長期“良方”?有待繼續觀察。
在一些民營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基層黨組織建設一直存在一個矛盾:一方面是村級組織人員少、年齡老、凝聚力不強、后繼乏人﹔一方面是民營企業家難以進入組織“視野”。
今年以來,遼寧省的民營經濟強縣——大石橋市為破解這一難題,充分發揮當地民營企業家回報家鄉和社會的積極性,派出105名有經濟實力、社會影響力和奉獻心的企業家到村挂職(任職)。
民企老板進村,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組織建設帶來了什麼?又能給他們自身回饋什麼?
來了新村官,都是“大老板”
“咱富了,不能忘了老少爺們兒”
高坎鎮連三村的鄉親們發現,今年到村裡來的這個“副主任”不一般。
“副主任”是打小在村裡長大的小伙子李艷剛。他十五六年前到市裡打拼,靠做防盜門生意“掙了大錢”,2008年回到村裡創業辦起了宏潤飼料公司,帶動周圍800多戶村民致富,年銷售收入接近2億元。
這個“老板村官”特別熱衷於村裡的公益事業——過節時,村裡所有的困難戶、五保戶,他全去慰問﹔村學校200多名學生,他都給買了校服﹔村裡修砂石路,他出了10多萬元﹔最近,他又張羅著投資20多萬元建一個老年活動室。
自己的產業越做越大,李艷剛卻戀上了當“村官”,還是個副的。圖啥呢?許多人問。
“啥也不圖。我打小生長在這兒,出去闖蕩10多年富了,回鄉一看,還是老樣子,鄉親們還是不富裕,村部還是那麼破舊,心裡不是滋味!”李艷剛說,“一直想著回報鄉親,以前也做過一點事兒。今年市裡一提議,我早早就報了名。這是個干事創業、回報鄉親的機會,我特別珍惜!”
和連三村一樣,大石橋超過1/3的村有了“老板村官”。大石橋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孔垂遠介紹,全市選派的105名企業家中,有62名黨員,其中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的17人,任副書記的46人﹔非黨員的企業家42人挂職擔任村委會副主任。
村官是“義工”,事多責任重
“進村挂職不是不差錢就可以,必須‘一好雙強’”
位於遼南的大石橋在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百強縣排名第四十八位,民營經濟發達,全市民營企業達3000余家,產值過億元的企業有125家。
和全國很多地方一樣,大石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基層組織建設也面臨許多困境。“不少村集體經濟薄弱,后繼乏力。”市委書記王延東介紹,“另一方面,很多土生土長的農民企業家有感恩心態,想回報社會和鄉親,卻多是個人行為,沒有平台和載體。因此,市裡因勢利導,組織了這次活動。” 他表示,進村挂職任職,構建了企業家反哺農村的新平台,為農村組織建設輸入了新血液。
企業家進村當村官,不是“不差錢”就可以。“‘一好雙強’才能進村挂職。”孔垂遠說,“政治素質好、帶頭致富能力強、帶領致富能力強是基本標准,必須是經濟上有實力、社會上有影響、發展上有本事、樂於公益、沒有‘前科’的。”
據悉,在企業家自願、村“兩委”班子歡迎的前提下,企業家一般派往企業所在地或企業家出生地挂職。企業家是黨員的,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或副書記﹔不是黨員的,挂職村委會副主任。
“老板村官”都是“義工”性質——不拿報酬。“不拿報酬補貼,不掙工資,不佔村干部職數。”在虎山鎮高山村任職的黨支部副書記王震說,“雖然沒有報酬,責任卻不少:幫助理清經濟發展思路﹔興辦公益事業,提供信息、項目、技術、資金等支持﹔幫助培訓農民特別是黨員干部……”
選好一個人,帶富一個村
“這個‘官’不大,但是名好聽,我們很看重”
記者在大石橋採訪時發現,企業家進村挂職,拓寬了社會參與途徑,引導人才、智力和資金等資源流向農村﹔同時,農村黨組織建設也從后台走到了市場經濟的前台,企業家們將超前的市場經濟意識引入到村“兩委”工作領域,使村裡的黨員干部打開了思路,拓寬了視野,增強了發展的意識和本領。不少村支書通過向企業家借“腦”,學會了發展。“輸血”最終變成了“造血”。
企業家進村挂職,強村富民,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活動開展以來,企業家們共投入近億元扶助當地發展經濟社會事業,引入致富項目85個,解決問題435個。名海機械鍛造有限公司經理高明剛被選派到自己生活了20多年的妻子戶籍所在地——金橋管理區李屯村擔任黨支部副書記,他把企業裡的黨員、管理人員組織起來,和村裡的黨員干部開展結對幫扶。
“村裡一有事,我就來找高明剛商量。”李屯村黨總支書記陳文虎說,“現在高總是村裡的一大支柱,做了很多貢獻。今年8月4日大暴雨發洪水,村裡七八十口人都轉移到高總的辦公樓裡吃住,高總還組織企業的幾十人到河堤上給村裡防洪。”
冠誠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欒永杰挂職太平庄村后,針對該村耕地少、資源缺乏的實際情況,帶領干部群眾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蔬菜大棚,走反季節蔬菜生產的路子,幫助30多戶村民年增收1萬元以上。
遼河油品公司總經理馬玉春在馬家村大力發展商業、運輸業和養殖業,全村現有經商戶32家,從業人員165人。村裡還建起了雞場、豬場等養殖基地,有70余人從事運輸業,全村人均收入由8000元提高到12800元。
企業家進村挂職后,也在企業家群體中形成了比奉獻、講公益的良好氛圍。
遼寧鑫源瀝青企業董事長竇建立在立志村挂職后,出資10多萬元,幫助幾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白化病的兒童做了手術﹔還請來專家化驗村裡水質,檢測出是由於微量金屬元素超標導致多名兒童患病,馬上投資80萬元打了一眼深井。
據不完全統計,僅文化一項,挂職企業家就投入資金350多萬元,建設圖書室43間、文化室26間,購置捐贈圖書2.7萬多冊。
這些“老板”們為什麼熱衷於“奉獻”?除了回報父老鄉親,還有什麼別的緣由?
“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王震說得明明白白,“投入幾十萬、上百萬元搞點慈善公益事業,幫助村裡上個項目,不少企業家真的不差這些錢,他們差的是鄉裡鄉親的大拇指,是社會的尊重和認可。這個‘官’不大,但是名好聽,我們很看重。”
孔垂遠說,在前不久的換屆選舉中,不少挂職、任職的企業家通過選舉,當選了村黨支部書記或村主任。“如果沒有挂職、任職這個渠道,村民不了解他們,這是不可能的。”(記者 何 勇)